
门诊共济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样的改革红利?近日,曾都区在开展医保基金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门诊共济运行以来,曾都区参保职工享受到了更多利民、惠民的医保福利,使曾都营商环境更加优质。
“救命钱”更精准
“现在小病小痛在社区门诊看病花费更少了!”3月11日,
家住白云湖社区的连先生来到曾都区西城街道白云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在享受到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政策后,不由得连连称赞。
现在,曾都区参保职工在一、二、三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设为:在职职工80%、70%、60%,退休职工85%、75%、65%,年度支付限额由在职退休的1300元、1600元分别提高至2100元、2600元,支付限额进一步提高。
曾都区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股股长余兰菊介绍,“过去政策更倾向于大病住院报销,门诊费用则主要是个人账户支付,这就会导致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小病大养’争相住院,既增加了医保基金支出,又浪费了医疗资源。”目前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政策后,不仅可以鼓励大家就近看病,避免小病大治,还可以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引导分级诊疗,激活基层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近享受医疗服务,让“看病救命钱”用得精准又方便。
“小共济”更有用
“现在我们一家人的医保都绑定了家庭共济账户。”2025年6月21日,在湖北航天医院结算窗口,市民胡女士用自己的医保码刷了儿子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挺方便的,我们退休同志,年纪大了,病多,个人账户不够用,现在有了这个功能,节约了看病支出”。
胡女士所使用的是职工医保门诊共济的“家庭共济”功能。
即职工医保基金分为两大块:一是统筹基金;二是个人账户。这次改革是两个共济,一个大共济,一个小共济。
大共济就是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统筹基金大池子里的钱在参保职工间相互共济使用,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实现社会“大共济”,减轻参保职工普通门诊负担。小共济就是家庭共济,对个人账户积累余额较多的,个人账户里的钱可以家庭共济使用,实现家庭“小共济”。
曾都区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主任马立波介绍,实施“门诊共济”后,参保职工个人账户具有共济功能,扩大了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范围。个人账户资金允许父母、子女、配偶等家庭成员共济使用,既能减轻家庭的负担,也能防止个人账户基金无效沉淀,终结“平时不用,用时不够,有人用不了,有人不够用”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已开通了27家定点医疗机构职工门诊共济业务,累计享受门诊共济政策待遇25.98万人次,统筹基金支付1489.18万元,个人账户支出1940.84万元,共济支出24.39万元。
门诊开药更便民
“现在刷医保卡越来越方便了。”6月2日,家住曾都区东城街道鹿鹤社区的居民王先生发现,他常去的一家药店可以刷医保卡报销了。
原来,这家药店在前不久接入了门诊统筹服务,参保群众持医院处方在这儿买药,只要是医保目录内的药品,都可以享受到政策报销。
“目前,在全区开通城镇职工门诊统筹的定点医疗机构27家、定点零售药店132家”曾都区医疗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吴金娥介绍,以前纳入门诊统筹的定点药店数量少,购药报销不方便,是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后,参保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之一。
为解决群众烦心事,曾都区全面推进医疗机构设置和开放便民门诊,配合市局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让群众能更方便地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
同时,以前在药店个人账户只能用于购买相关符合规定的药品,改革后在定点药店购买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的费用也可以由个人账户支付。对符合条件的网上医药服务,统筹基金也可以按规定给予支付。
随州市针对老年人慢性病、特殊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情况,加强了慢性病的门诊保障,对恶性肿瘤、肾透析等33种常见的、需长期在门诊治疗的、费用较高的慢性病和特殊疾病,医保另外给予报销。目前,随州市门诊慢特病医保基金报销限额从2000到20万元不等。
今年82岁的退休职工肖爹爹前年做了肝移植手术,需要长期抗排异治疗。他基本每个月都会去医院看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保卡里的钱已经不够用了。现在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政策后,报销额度提高了,为他省了不少钱。(晏学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