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解读】《随州市曾都区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 发布时间:2021-12-23 15:39
  • 信息来源:曾都区水利和湖泊局
  • 审核人:张艳艳
  • 【字体:
打印



《随州市曾都区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曾都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和出台依据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及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建设人水和谐幸福河,为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曾都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奋力谱写新时代曾都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7))、《城市供水条例》、《市发改委关于印发随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2019〕12号)等相关要求,在分析曾都区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需求基础上,面向曾都区水利发展“十四五”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编制的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水问题,让水安全保障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牢固树立全社会节水观念,把节水始终放在优先位置,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与工艺,在各领域、各地区全面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节约用水方式的根本转变。三是坚持人水和谐,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城等有机结合起来,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四是坚持预防为主,风险防控。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置向事前防控转变,建立水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提高水风险防范化解及综合应对能力。五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管。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强化依法治水管水。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加强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工程、资金、政务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努力营造强监管的态势和氛围。

三、《规划》的目标和期限

到2025年,曾都区水安全保障总体目标为:洪涝灾害可防可控、城乡供水安全可靠、旱包子地区应急水源工程扎实推进;双控行动稳步加强、河湖生态明显改善;智慧水利初见成效、改革监管取得突破。

规划水平年:近期2025年,展望期2035年。

四、《规划》的主要任务

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把握治水之度,补强防洪、供水、生态和信息化等突出短板,以保障经济社会防洪安全、合理用水需求和生态环境健康稳定为目标,着力构建以水流功能的有序发挥为表征、河湖水系生态空间为内涵,以库坝闸站工程为节点、蓄引提调连通工程为框架,空间上具有显著网络形态、功能上具有“四水统筹”作用的智能水网体系。推进“河湖库”系统治理,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强府澴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治理、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推进重点集镇防洪排涝能力建设、依托大中型水库及鄂北干渠,完善供水保障格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重点引调水工程、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加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加快灌区现代化与节水改造、围绕“两圈两带”生态治理,维护河湖库生命健康、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强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加强水源涵养构建良好生态(水源地保护)、实施农村水系塘堰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水电绿色转型、保护和传承特色水文化、完善“一云两端”信息网络,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涉水信息全要素动态感知体系、丰富互联互通的数据资源共享网络、优化水利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美丽移民家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从体制、机制、法制入手,重点加强对河湖库、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利资金、水土保持、水风险等领域的监管,做到监管制度有章可循、监管工作规范有序、监管行动有法可依,推动水利行业监管从“整体弱”到“全面强”。加强监管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河湖库监管、加强水资源监管、加强水利工程监管、加强水土保持监管、 加强水风险管控。理顺国家机构改革后相关部门的涉水事务职能,不断加强法治建设,不断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投融资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水治理体系,切实提升行业能力。深化水价改革、加快推进水利标准化工作、 探索水权水市场改革、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