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清晨8时许,曾都区劳动保障维权中心接信访部门紧急通知,某乡镇门窗装修项目突发群体性劳务纠纷,11名襄阳籍农民工被拖欠17.8万元装修费用,结算争议导致矛盾升级,部分情绪激动的务工人员堵在施工现场,不仅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更埋下了安全隐患的种子。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区维权中心党支部迅速响应,启动“支部班子成员AB岗”应急机制,支部3名党员业务骨干组成先锋队,驱车60公里火速赶往现场,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维权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抵达现场后,先锋队面临种种难题。合同文本存在“阴阳合同”争议,施工方与农民工手中的合同关键条款大相径庭;施工质量认定标准模糊不清,双方对门窗安装的平整度、密封性等技术指标各执一词;更棘手的是,务工人员张某因个人原因银行卡功能受限,工资发放面临重重困难。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党支部迅速组建“临时党小组”,兵分三路展开攻坚。
第一组依托“红色调解室”搭建对话平台,引导双方理性表达诉求;第二组联动住建部门技术专家,对施工质量进行鉴定;第三组则积极协调公安、银行等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全力解决特殊人员的工资支付难题,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准确无误地送达农民工手中。
施工方负责人李某态度强硬,坚持“工程质量不合格就不付款”。面对这一僵局,党支部创新运用“三心工作法”:以同理心倾听诉求、唤起责任;以法治心连线区人民法院“共享法庭”释明法律;以匠心破解困局,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权威质量评估报告,提出“阶梯式支付方案”,即基础工程款即时支付,质保金待整改验收合格后发放。对于张某的特殊情况,协调银行启用“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现金支取”双轨制解决方案。
经过漫长而紧张的13小时奋战,当晚9时,随着最后一名农民工在移动支付终端完成指纹认证,所有款项确认到账,维权战役圆满胜利。归途中,先锋队员们的手机响起,视频中11名农民工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感激之情,背景是返乡大巴温暖的灯光。一句“感谢党给我们撑腰!”的质朴乡音,穿越夜色,让先锋队员们倍感温暖与欣慰。
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为农民工追回了血汗钱,更让区维权中心建立起“党员观察哨+智慧预警+多元调解”的劳动保障一站式维权治理闭环,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能,实现了矛盾就地化解,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曾都区劳动保障维权中心已累计处理欠薪案件253件,为475名劳动者追回工资1181万元,投诉处理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维权先锋 人民卫士”的锦旗是对他们的肯定,激励他们继续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用工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