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广强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三农发展 建设和美乡村》的提案收悉。现根据您的建议内容答复如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要着力谱好规划、产业、文化、生态“四部曲”,才能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一、谱好“规划曲”,绘就乡村发展蓝图
曾都区村庄规划涵盖了全区1425平方千米范围内所辖102个行政村。结合《随州市曾都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随州市曾都区乡村建设指引》和曾都区自身资源禀赋、交通、历史、文化等条件,合理确定区域范围内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的布局规划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以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为重点,着重明确村庄的发展类型、规模并制定相应的规划建设导则和控制要求,坚持规划引领,进行“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把好规划质量关,“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区域美丽乡村体系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统一。目前,全区高标准完成30个村庄规划编制,印制10套农村新建住宅图集、5套农村改造住宅图集。成功申报曾都区银杏走廊和美乡村示范片,争取省级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2023年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整治村26个,和美乡村新图景次第展开。
二、谱好“产业曲”,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区产业发展坚持自主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推广共创基地促脱贫。指导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发展集体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村、脱贫户增收。探索“人民公司+基地+贫困户”集体产业新模式,并根据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和传统产业优势,加强板块建设支持,加快产业发展。同时在全区范围内遴选50名技术指导员,聘用4名特聘农技员,培育150名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推进7项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引导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3个建设规范、运行高效、作用突出的试验示范基地,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把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育成村级、组级农技员,成为农技推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谱好“生态曲”,美化乡村人居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是推进人居环境治理。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建成镇级垃圾压缩中转站7座,“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机制稳定运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投资1.3亿元建设扩容乡镇污水处理厂4座,污水处理能力达6800吨/天,实现污水全收集、进厂全处理、排放全达标。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户厕建改,2023年年度任务完成率100%。二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23年实施县乡道改造58公里,新建及提档升级通村公路145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653公里,逐步实现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由畅到美。三是开展村庄绿色行动。坚持以创建森林乡村为载体,完成人工造林1.38万亩,建成国家森林乡村5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39个、省级森林乡村7个、市级绿色示范乡村14个,全方位构建立体绿化新格局。
四、谱好“文化曲”,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一是常态化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活动。按照“领导干部带头、各级宣讲团集中宣讲、有关机关系统多样化宣讲”思路,各镇、村党委书记发挥宣讲员职责,积极走进群众身边开展各类宣讲活动。二是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引导各村文化文艺爱好者组建专业社团、村舞蹈队,经常性地开展自编自演、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和节庆演出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1个,免费开放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159个、农家书屋163个、综合文体广场163个,创成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镇2个、省级文明村3个。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崇德向善等德育引导活动,涵养乡村“清风正气”,推进乡村治理走深走实。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再加压力、再鼓干劲、再出实招,努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