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四届一次会议第10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2-05-25 16:04
  • 信息来源:曾都区农业农村局
  • 审核人:张艳艳
  • 【字体:
打印

    

对区政协四届一次会议第10号提案的答复

  

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发展清洁循环农业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

(一)全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规模化养殖水平显著提高,保障了肉蛋奶供给,但大量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抓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系畜产品有效供给,关系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印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农牧发(2017)11号。由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对曾都区畜禽养殖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畜禽养殖场基本情况,编制了《曾都区“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为进一步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促进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有效遵循。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攻坚战,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区农业农村局成立了曾都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专班,一是五大专班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分批分区对各规模场进行督办,指导养殖场制定“一场一策”实施方案,养殖场实施雨污分流,完善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督导各类畜禽养殖场建设粪污收集(干粪棚、污水收集池)、处理、还田等设施设备;二是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种养结合,有效解决养殖粪污污染,督促养殖场建立粪肥消纳台账,及时发现养殖场直排问题。三是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回头看”。严查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养殖废水直排环境、违法倾倒养殖废弃物等环境违法行为。目前,我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二)曾都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情况。近年来,曾都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按照国家、省、市工作部署,确立了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体,以收储运为项目核心,以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为利用载体,补齐短板,打造样板,构建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2019年至今,争取上级资金212万元,大大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多渠道利用形式,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07%。积极开展秸秆还田、高温堆肥等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加大与秸秆利用企业联系,建立秸秆收储中心,切实促进秸秆相对集中堆放、储存,最终形成“划片收储、集中转运、规模利用”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一是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为契机,确保完成收储利用任务,促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严格对项目实施主体进行考核验收,要求建立完备的收储、利用台账和影像资料,坚持“收储必利用、利用必收购”和“以销定量、以收为证”的原则核定收储利用量。二是建立完善的收储体系。积极扶持基础强、条件好的主体,鼓励新成立的收储主体。全区所有参与示范的主体企业以肥料化和饲料化为利用均建立了收储点,构建成完善的收储网络,多渠道解决秸秆出路,让小秸秆发挥大用处。三是建立科学的利用体系。针对收储所得秸秆,进行五料化利用,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多元化,更加全面更加科学有效的对秸秆进行收储利用。

(三)全区农药减量利用工作。“农药”是把双刃剑,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对农作物增产、增收起到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因农药使用不当造成作物减产、品质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负面因素,如何科学用药,将农药控害与减量有机结合,是当下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当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就职能部门而言,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牢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大力推行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加大技术培训和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具体到病虫害防治环节,做到“精、替、统、控”,即“精”:精准预报,精准防治对象,精准防治指标,精准防治时间等;“替”:高效低毒农药替代高毒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高效植保机械替代传统施药器械等;“统”: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控”:控制农药使用量及使用次数,控制病虫危害等。

就政府部门而言,一是要重视农药面源污染的问题,重视农药减量的意义,二是加大对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工作的支持与扶持,拿出专项金费列入预算,三是拿出经费开展农药废弃物回收工作。

(四)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方面工作。一是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的科学施肥体系。测土配方有三个步骤,一是取土,把土样从田间采集回来;二是分析化验,测定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含量;三是配方,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提计算出科学配方。测土配方施肥有四大好处,一是增产增收,缺什么施什么,作物营养好,发病少,自然就增产增收;二是节约成本,减少浪费;三是保护环境,发展清洁农业,不缺少的不施用,当然就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污染;四是提高农作物品质,植物营养全面了,不缺氮不缺磷不缺钾,也不缺少微量元素,自然品质就好了,味香,可口。区植保站从2007年到今年2021年,一直在全区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年都在至少一半的乡镇和村庄进行采土和化验,测量出土壤氮磷钾的含量,每年都做土壤和肥料实验,每年都制定肥料配方。2007-2021年,耕肥站在曾都区各乡镇共采集土样4130个,共化验指标21000项次,生成配方建议卡10000余份。2022-2024年,区耕肥站还将采集土样6700余份,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二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有了科学施肥配方,就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按方施肥、不浪费无污染地施肥。耕肥站每年在各乡镇举办科学施肥培训班,每年把《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发放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按方施肥。2021年,耕肥站共印发《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30000余份,通过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向下发放。2022年植保站将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20000余份。同时通过“曾都惠农”APP向各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农民朋友特别是种植大户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调整施肥办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个性化服务。耕肥站经常到田间地头查看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合作社)的施肥情况,与种植大户保持密切地联系。种植大户有什么疑难问题,我们及时解答,发现种植大户施肥不科学时,我们及时纠正,提出更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得到了种植大户的好评。

(五)全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一是成立了曾都区农药包装废齐物回收处置试点工作专班。确保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顺利开展,负责协调解决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工作中的问题;2021年定制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桶,在全区共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14个,其中农药经营门店回收处置试点12个,行政村试点2个。二是广泛开展宣传。通过印发宣传单、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宣传农膜残留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对生活环境、土壤及农作物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危害,加强对群众在残膜揭膜、清除时间、清除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引导群众自觉捡拾残留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回收”原则,压实了农用地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责任,确保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污染防治工作落地落实,做到及时收集、定点堆放,最大限度降低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残存。探索农药生产销售主体为主导,结合农药经营市场监管,要求农药经营主体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机制,提倡“谁使用谁回收、谁销售谁回收”,提高农资经营人员和农民群众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合力;悬挂宣传横幅30副,印发《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倡议书》500份,同时印制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承诺书》,要求各农药经营门店作出承诺并张贴,督促农药经销商回收与农药生产企业联系,由农药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处置。

(六)全区水产养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分管负责同志何宗斌牵头的相应工作班子,抓好水产养殖水污染治理工作,统筹协调、推进落实。二是强化技术指导,保证效果质量。为确保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顺利实施,成立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技术专家指导组(组长由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胡爱斌担任),提出具体的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把各项关键技术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对我区水产养殖企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重点是绿色生态养殖、病害综合防控和精准用药等技术知识。三是强化宣传发动,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手机APP、网络媒体等,开展送科技入户,通过悬挂横幅、摆放展台、印发手册宣传单,加大水产养殖规范用药专项整治行动宣传力度,不断普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告知承诺制度,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水环境保护意识。每年常规开展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专项整治宣传活动5次以上。四是优化渔业养殖行为空间布局。申请曾都区人民政府批准制定了《随州市曾都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年),并于2019年7月10日在随州市曾都区人民政府网站公示公告。完成了全区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的划定工作。禁养区禁止一切形式的人工水产养殖,已有的养殖行为责令退出;限养区内严格控制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证,在湖泊、水库等公共自然水域开展水产养殖,除不得以围栏围网网箱、投肥(粪)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方式外、不得投饵养殖,限养区鱼池养殖尾水要按照《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原则上不允许直接排放到江、河、湖、库等公共水域,严格控制湖库养殖面积。五是推进水产养殖整治行为,全力推进水产养殖水污染治理。组织渔政监督管理站执法人员开展全面细致的摸排巡查,对水域内影响环境的围栏围网、网箱养殖、珍珠养殖、投肥(粪)养殖进行调查,同时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加大对渔业水域污染治理的打击力度,强化重点水域管理,保障水域生态安全, 维护渔业生产秩序;重点整治区域内湖泊外围500米以内以及河堤内靠河流一侧的养殖单位。杜绝超标的水产养殖尾水直接排放到周边水域。对重点整治对象中向环境超标排放养殖尾水的限期进行整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责令其关停。近两年来,我区已查处涉渔环保案件10余起,均已结案。通过整治我区水产养殖水环境污染得以有效制止。六是大力推广生态绿色养殖技术。一是实施精养鱼池改造升级。推进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和提档升级。持续推进池塘尾水治理达标排放。二是大力推行绿色养殖模式。争取省级专项资金用于养殖环境治理,建设内容包括养殖尾水集中治理、跑道循环水养殖等绿色环保养殖模式,通过示范点建设,达到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效果。2018—2021年争取养殖尾水治理项目省级资金286万元,推广连片200亩以上的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示范片4处,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面积1545亩。七是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目前全区新创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家。

(七)“二品一标”工作情况。一是积极开展“二品一标”认证开发。全区现有有效“二品一标”认证产品33个(2021年新增8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不包含随州市添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22年12月30日到期的8个产品和随州市心愿开心农场有限公司2021年12月26日到期续展未缴费的3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30个,有机食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二是做好“二品一标”培训和宣传。为贯彻落实好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关于做好无公害检查员、内检员培训工作的通知》(鄂农质安办[2016]8号)文件精神,按照省绿办的安排,通过绿色食品内检员网上培训系统培训10余人次 ,进一步深化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和农业生产者的法律意识,促进全区农产品“二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同时积极组织辖区内企业参加“二品一标”博览会,扩大我区绿色食品品牌宣传力。三是以农产品检测为抓手,初步建立质量安全监测追溯制度。通过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登记制度,将全区规模化农产品基地纳入监管体系。在农作物用药高峰期,组织工作人员结合本地瓜果菜生产实际,重点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二品一标”生产单位开展农药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并对本地生产的瓜果菜开展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抽查,扩大监测范围,加大监测频次;在寻根节及“两考”期间,加大抽检力度,确保了我区全年无较大农产品事故发生。四是强化证后监管、严格年检制度和内检员管理制度。按计划对辖区内认证的绿色食品农产品实施年度检查,重点检查原料、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企业生产情况,查阅生产记录、有关凭证及单据;检查企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落实情况,生产条件及质量管理状况与公司相关制度落实情况,对年检不合格的企业和产品实行限期整改和回访制度。同时加强与企业内检员联络沟通,通过他们进一步规范企业“二品一标”制度和生产管理过程。

(八)农村环境治理投入情况。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开展城乡环境整治行动的总体部署,全区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坚决落实要求、回应群众关切,精准发力、整镇推进,在人居环境改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旅游风貌提升等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多方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之路。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层层成立领导小组,书记镇长亲手抓,包村干部分村抓,村居部门共同抓,干部人人有担子,党群人人有责任。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各村(居)、部门利用会议、宣传栏、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全镇人民共同投入到环境秩序集中整治工作中去,全镇上下深入开展“齐动手、扫干净、摆整齐”活动,让环境整治工作入脑入心。三是群众积极参与。各村聘用保洁员,维护公共区域卫生,公开选聘保洁专干,做到“群众主体、群众力量、群众智慧”,把村民全面带入环境整治的主战场。四是保障环保设施。各乡镇购有垃圾转运车辆、垃圾箱、垃圾桶,建立“户分类、湾入箱、村转运、镇集中”的垃圾分类治理长效机制,做到垃圾日清日运。五是强化工作督办。联合市场管理部门和城管中队清理集镇占道经营,规范经营秩序。清理违规广告牌、雨篷和杂物,劝导不文明行为;督导镇直部门开展“门前三包”,清扫单位院落、卫生死角。

二、下一步工作

1、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部门协作,打击畜禽粪污违规排放。建立环保执法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坚持开展“零点行动”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专项行动,确保种养企业达标排放。

2、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全域化提升,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按照“村有点、镇有中心、区有收储公司”的规划,引入社会资本成立1家区级秸秆收储公司,建立镇级秸秆收储中心2个、村级秸秆收储点10个,实现区域全覆盖,全年秸秆“收、储、运”能力达到12万吨。

3继续积极抓好“二品”申报、续展及质量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培植区域内精品名牌,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二品”的宣传普及活动,协助“二品一标”认证企事业做好认证工作。贯彻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投入品的管理入手,采取措施,严格投入品的准入制度,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确保本地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质量安全;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加强农产品例行监测和专项抽检,完善和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坚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例行检测工作。积极鼓励企业、种养大户进行两品认证,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

4、狠抓农业投入品管理。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严厉打击违规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资产品违禁物质的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

5、加大对渔业水域污染治理的打击力度,加强重点水域管理,保障水域生态安全, 维护渔业生产秩序。

6、积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长效监管机制。严格执行《曾都区畜禽养殖管理办法》中关于禁养区、限养区的管理规定,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7、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投入保障,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相关资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