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以下简称“五项管理”)的系列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五项管理”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强化工作要求
(一)加强作业管理
1.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坚持练在当堂;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完成平均时间不超过90分钟。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规定基础性作业的前提下,可选做拓展性作业。
2.注重作业设计。坚持“减量”与“提质”并举,将作业设计纳入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项目。要根据教情学情设计分层作业、分类作业和个性化作业。作业以教材课后练习、学校统一征订的“一课一辅”为主,其他如探究性学习、阅读及书写训练等,须根据课程计划及课程实施情况统筹安排。要重视双休作业、小长假作业和寒暑假作业的系统设计,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严禁布置惩罚性、随意性等低效作业,不得布置“超前作业”和“超标作业”。不得通过微信和QQ布置作业。
3.认真批改作业。统一规定的校内作业要求教师全批全改,正确规范、有错必纠、评语恰当。提倡面批面改,注重对学困生的辅导帮扶。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4.严格考试管理。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4号)文件精神,小学一二年级加强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探索,义务教育其他年级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规范考试命题管理,期末考试命题要严格规范考试内容,合理控制考试难度,期中期末考试均实行等级评价,一般分4至5个等级,坚决克服唯分数倾向。
(二)加强睡眠管理
1.加强睡眠教育。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2.保障睡眠时间。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3.落实作息时间。严格执行上学、上课时间规定,小学生上午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20,中学上课时间不早于8:00。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学校午餐的“走读生”每天要保证不少于40分钟的午休时间;寄宿制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
4.提高睡眠质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对因睡眠不足表现困倦的,要提醒学生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并及时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三)加强手机管理
1.限制手机进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含智能电话手表)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
2.禁止手机作业。除寒暑假和线上教学以外,不得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更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3.解决实际需求。全面推行手机管理后,要制定具体的援助方案,对被允许带入学校的手机要妥善保管,明确责任人,提供必要的保管设备。要通过设立校内公用电话亭、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
4.落实家庭监管。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让家长知道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严控学生在家使用手机,在家学习期间确需使用手机的,每天不得超过30分钟,并在家长陪伴下使用。
(四)加强读物管理
1.严管读物进校。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或学校专业人员审核,任何形式的课外读物均不得进入校园(包括免费赠书活动)。教师不得强制学生统一购买同一种读本,不得在规定的“一课一辅”之外统一使用其他教辅资料。
2.推荐优秀读物。参照《教育部推荐新课标中小学课外阅读书目》,结合实际制定适合学生阅读的推荐书目,每学期发布一次“优秀读物推荐书单”,各校推荐的书目须同时在教育局报备。
3.倡导亲子共读。推进“好书天天读”,鼓励并倡导家长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和交流心得,每天读书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4.打造书香校园。设立图书漂流瓶、读书节、读书角等,优化校园阅读环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建设书香校园。持续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把经典阅读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之中。
(五)加强体质管理
1.落实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落实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其他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的教学要求。体育课堂要按照“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授课,确保体育课在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和提高身体素质方面应有的效果。
2.丰富体育活动。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使每个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学生运动会,每天至少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适当增加课后服务中体育课程安排,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活动之中;大力开展年级组、班级间的体育活动和赛事。
3.综合防控近视。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单次使用不得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得超过1小时;鼓励学生课间到室外放松眼睛,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读写姿势,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建立对视力不达标学生的及时预警和重点关注制度,学校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不少于一次的视力监测。
4.做好体质检测。认真做好每年一次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如实记录测试结果,并将测试成绩及时录入系统,保证上报率100%。针对体质健康不达标的学生,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5.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学校教学、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加强学生营养配餐管理。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教育局成立“五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副主任督学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专项负责此项工作落实。各学校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要抓住工作要点,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建立完善“五项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细落到位。
(二)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家校沟通纽带作用,并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班会等形式,使“五项管理”的工作要求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使家长尽到监护责任,不给孩子布置额外家庭作业,督促孩子按时休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监督孩子不阅读有害读物,不看不健康的影视片,不玩有害游戏,营造家校共育的浓厚氛围。
(三)细化实施方案。各学校要履职尽责,积极作为,根据文件精神,细化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办法,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强化责任落实,提升“五项管理”工作实效,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四)强化督导检查。校长是“五项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要肩负起对“五项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督导办要对各学校“五项管理”工作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开学检查和学校年终考评。对“五项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学校,按照相关制度严肃处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