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 发布时间:2023-12-15 17:25
  • 信息来源:曾都区发展和改革局
  • 审核人:张艳艳
  • 【字体:
打印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阶段,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随州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和曾都区第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的关键时期。曾都区确立了建设专汽之都核心区、现代农港引领区、城乡融合样板区、社会治理示范区”目标定位,提出了综合实力更上台阶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城镇品质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全域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活品质稳步提高的发展目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半以来,所擘画的发展蓝图是否符合曾都实际,所制定的任务目标能否如期实现,需要通过中期评估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补齐短板、接续实施。为此,我们在区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评估期限为2021年1月到2023年6月。评估数据截止时点为 2023年6月30日(部分数据使用2022年年度数)。

   

《纲要》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实现程度

二、《纲要》提出的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一)创新发展发力,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格局基本构建

(三)绿色发展见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四)开放发展深化,发展动能潜能充分释放

(五)共享发展提速,人民生活福祉持续增进

三、《纲要》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少数相关目标调整的建议

五、“十四五”后半期发展形势研判

六、强化《纲要》实施的工作建议

(一)以专汽之都核心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以现代农港引领区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三)以城乡融合样板区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四)以社会治理示范区建设推动民生事业发展


“十四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组织实施《曾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流域综合治理牵引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专汽之都核心区、现代农港引领区、城乡融合样板区、社会治理示范区建设,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区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为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纲要》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实现程度

《纲要》自实施以来,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主要经济指标运行良好。《纲要》确定的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安全保障5大类20项指标中(其中预期性指标13项、约束性指标7项,完成情况见附表1),13项指标超过或达到规划进度要求,6项指标进度滞后,1项指标因无官方统计口径暂不评估。

已达期末目标的指标有3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每千人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

超过进度的指标有4项:GDP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

达到进度的指标有6项: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进度滞后的指标有6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人均预期寿命、森林覆盖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预计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人均预期寿命、森林覆盖率、能源综合生产能力5项指标完成难度较大。

暂不评估指标有1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经与统计部门对接,该指标由省级层面统计,调查方法及标准尚未规范,无法评估完成情况。建议暂不评估,待十四五后半期数据指标明确后再行评估。


二、《纲要》提出的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一)创新发展发力,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十四五”以来,曾都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现代产业体系初见雏形。成功创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专用汽车产量占全国总量10%以上、产值出口位居全国前列,专汽产业驶入“电动+氢能”双轮驱动新赛道,曾都从专汽之都核心区掌握新一代底盘技术的新能源商用车之都核心区奋力迈进

1.现代制造业主导有力。“工业强区”主战略深入推进,支柱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破浪向前,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50家,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3%12.2%专汽之都核心区建设持续提速。按照“1335”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专汽产业新能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专汽之都”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区专汽年生产能力达18万辆,规模以上专汽及零部件企业114家,专用汽车工业总产值达284.7亿元。程力专汽上榜2022年“湖北民企百强”第16位,建设的全国最大专用车共享电泳涂装线投入使用,与壹为新能源合作建设的全国首条新能源专用车底盘生产线正式投产新楚风公司完成司法重整,获得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资质驶入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双轮驱动赛道现代农港引领区建设稳步推进。粮油、畜禽、蔬菜(食用菌)三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农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2022年,全区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80.7亿元、同比增长17%,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0%,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 2.8:1。农业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4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农产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原木童公司成为食用菌出口龙头企业。其他支柱产业协同发力。纺织服饰、电子信息、医药化工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产值增速分别达18.8%、6.8%、28.3%。纺织服饰龙头企业金龙新材料产品市场占有率达20%,上市企业泰晶科技加快嵌入北斗产业发展布局,微型晶体谐振器产业化项目三期正式实施。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开辟氢能新赛道,全国新能化智能化商用车生产基地建设起势开篇。全市首座加氢站投入使用,新楚风公司49吨纯电重卡完成设计4.5吨氢燃料电池冷藏车、18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成功下线程力和壹为合作发布18吨和4.5吨新能源专用汽车底盘战略性新兴企业增加到28家,产值达到50.8亿元。

2.现代服务业驱动有力。深入推进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现代服务业呈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业态多元的良好态势,现有规上服务业企业67家,限上商贸企业303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1.4%,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专用汽车后服务业加速发展,专用汽车服务之都加快建设。湖北专用汽车和移动应急装备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正式成立,应急车辆和安全保障中试基地建设全面启动投资15亿元的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即将投用。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近百家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投资5000万元的随州中通快递物流产业园正式落成,初步形成以专汽产业物流、流通物流、大宗原材料物流等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生活服务业扩容提质。投入财政资金400万元,开展“千万资金促消费”“曾都美好生活消费季”等多场促消费活动,有力拉动了消费回补,加快消费市场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14%,2023年上半年完成142.09亿元,同比增长9.0%,荣获2021年全省十强消费县(市、区)第三名。开展全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创建,解放路步行街完成升级改造,里外里商业街、海翼商业街相继完成建设,欧亚达家居建材生活广场已开业,基本形成老城区解放路商圈、城北吾悦商圈、城中大润发商圈、城东中百海翼商圈等以商业综合体为中心的商圈格局。电子商务发展持续加速,电商销售额年增长达20%,规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100%。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正式投用,孵化培育电子商务企业30余家,现有电商主体1215家,电商店铺3019家,农产品电商加工线38 条,加工品牌59个。文旅品牌声名鹊起。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集中塑造“千年银杏 随宿洛阳”文旅品牌。洛阳镇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先行示范镇,成功举办两届“银杏谷·美好乡村生活节”,火爆全网;大乐之野·百美村庄正式开村;百美驿站、随野营地、稻田书屋成为网红打卡地;裸心隐、高坎子塆轻奢度假酒店主体即将完工;九口堰纪念馆入选全省“十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量有望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亿元。

 3.有效投资支撑有力。坚定“项目为王”理念,最大程度发挥投资稳增长的顶梁柱作用,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单位,以不断扩大的有效投资稳定了经济基本盘。聚焦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关键产业发展、传统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国家安全保障等七大领域,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766个,总投资3431.69亿元。严格落实区级领导领衔包保、政府分管领导跟踪督办、责任单位具体推进、项目秘书全程帮办的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提质全区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326个,完成投资400.38亿元。其中,省市区级重点项目209个,完成投资284.6亿元。天一智能二期、琅菱机械、瑞力专汽、四通专汽等近30个项目建成投产投用,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金龙应急救援产品研发及智能制造项目等重大项目推进顺利,部分建成使用。

4.创新活力迸发有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开展全省创新型县(市、区)创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6%。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家,总量达64家;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总量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总量36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8家,总量24家。泰晶科技成功晋级省级A类科技创新团队,神百专汽获批全省“瞪羚”企业,博利特种汽车被认定为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江威智能入围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华星汽车、新兴全力、金龙新材料上榜全国高新区“创新积分500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78个,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个,泰晶科技2022年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率先在全市实现国家级科技平台零突破。累计新增“科技副总”12名,转化科技成果4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3.5亿元。

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格局基本构建

“十四五”以来,曾都区以流域综合治理牵引城市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强县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样板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缩小至1.73:1。

1.国土空间体系基本形成。编制完成曾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高标准完成明珠新城片区规划设计,圆满完成曾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全区105个行政村规划编制控、详规全覆盖。

2.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园区经济和镇域经济同步发力,形成了“众星拱月”发展新格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一区多园”战略布局优化完善。经济开发区深耕应急专用车生产制造,成功获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何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顺利创建全省首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500万元,园区软体新材料产业已成长为全区支柱产业。南郊柳树淌工业园、北郊东岗工业园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南郊、北郊创业孵化园建设顺利推进。万店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1.18平方公里有条件建设区。镇域小老虎多点发力。南郊街道2021年成为全市首强街办,连续两年获评经济强街;何店镇、洛阳镇连续两年分别获评经济强镇、旅游发展型特色镇,西城街道、府河镇分别获评2021年、2022年综合实力进位街镇。

3.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一体推进“花园城市”和“擦亮小城镇”建设,深入开展创文创卫工作,城镇面貌明显改善。累计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54个,总投资16.3亿元的㵐水河东岸生态环境提升工程高效推进,城北10条主次干道全部改造提升总投资2亿元开展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实施建设项目47个,全区4个乡镇均全省“擦亮小城镇”试点镇,府河镇获评“省级示范镇”。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97个,惠及老旧小区489个、居民49127户;建成市级红色驿站示范点71个,打造市级暖心驿站22个创建市级红色物业示范小区109实施城市微空间建设项目43个,建设完整社区试点5个主城区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4个镇镇区室外覆盖率达到80%。你钉我办数字化城管平台全面应用城市治理实现“一网统管”。镇级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加速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6800吨/天,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位居全省第一。有序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

4.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洛阳镇党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万店镇党委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组建区乡村振兴局,调整选派7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32支驻村工作队,保持两不愁三保障等主要帮扶政策稳定,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时期,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5121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13个,帮助111户330人消除返贫风险,目前全区纳入监测对象428户1080人,全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累计发放脱贫户学生资助资金3392万元,实施脱贫户、监测对象等重点人群危房改造173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率100%,饮水安全保障率100%。临时救助基本生活遭遇急难困难脱贫人员748人次,救助资金161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实现“应补尽补”。设置公益性岗位3001个,实现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9589人。

5.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23万亩,培训高素质农民、基层农业技术指导员1824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7%,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年产量稳定在59万亩、26万吨以上,香稻产业园被纳入全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推动菜果茶全产业链式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现有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64个,果蔬产业龙头企业17家。以“随州香稻”“随州香菇”两张地理名片为依托,粮油、畜禽、蔬菜(食用菌)三大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22 年农业总产值达到 76 亿元,比 2020 年增长12%,何店镇(香菇)上榜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增质优,累计发展乡村合作公司 84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12家、家庭农场307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31家。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创建“中国好粮油”品牌 2 个、“荆楚好粮油”品牌 3 个、“两品一标”认证产品51个,“随州香稻”先后获得7个金奖,被省粮食局重点推介,其双订单种植模式被省农业农村厅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6.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全面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建成乡村骨干网畅通工程县乡道路102.3公里,“三年消危”桥梁44座,提档升级通村公路、农村公路519公里。新建农村公路候车亭26个,农村物流快递行政村通达率100%。完成府河流域孔家畈段、清水河清筑城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实施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曾都区配套工程、曾都区2020-2022饮水安全补短板工程等重点工程,水环境生态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累计实施美丽乡村环境整治提升项目86个,打造市级示范村11个,省级整治村44个,省级美丽乡村5个示范村、19个整治村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基本实现了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洛阳镇小岭冲村村庄规划入选全省美丽乡村村庄布局规划典型案例。累计投入2684万元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设了乡镇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一体化项目,乡村垃圾分类一体化收转运体系更新提质。106个行政村建有集中式、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全区农村实现无黑臭水体。改造农户卫生厕所41606座,卫生厕所普及率99.5%。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完成人工造林11000,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7000亩,森林抚育15000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乡村5个,省级绿色示范村31个,村庄绿化覆盖率40.9%。

(三)绿色发展见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四五”以来,曾都区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全区经济发展大局,着力打好大气、水体、土壤“三位一体”环境污染整体攻坚战,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1.生态保护格局加快构建。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山长制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巡河、巡林、巡山活动,不断压实河湖、森林资源保护责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坚决制止违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定进行的生产建设活动,切实强化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经常性开展“零点行动”“执法帮扶”等专项执法行动,重拳打击生态环境领域违法行为。坚守林地保护红线,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批及林木限额采伐制度,禁止公益林、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编制《曾都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全力推进“两山”试点县建设,建成“两山”示范基地4个,古银杏国家级森林公园通过省级评审,十九山森林康养基地获批国家级试点建设基地。

2.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高标准完成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交办信访件全部整改销号。深入开展工业涂装行业专项整治,强化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提升污染天气联防联控能力,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22年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持续加大国控断面水质改善力度,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常态化排查入河排污口问题,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均值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和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全区4个乡镇均为省级生态乡镇,新增省级生态村17个,总量达到39个。

3.经济绿色发展初见成效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持续开展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 大力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行动,全力推动“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41个,完成技改投资99.1亿元。引导产业有序转移,高起点建设省级承接应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万店镇曹家湾辉绿岩矿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对城区规划区内新建燃煤项目一律实行环保“零审批”。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任务,圆满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


(四)开放发展深化,发展动能潜能充分释放

“十四五”以来,曾都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突破,内引外拓等开放合作质效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动能持续澎湃,潜能充分释放。

1.市场主体活力深度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全面落实曾发集团董事会权责清单,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集中统一监管全区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集中统一监管国有企业26家,关闭注销“僵尸企业”50家,曾发集团资产规模翻倍增长,资本运作能力显著增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获得随州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落实情况考核第一名。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落实落地各项促进民间投资工作举措,民间资本隐形壁垒加速破除累计完成民间投资406亿元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主体释放蓬勃活力新增市场主体41031户,市场主体总量达116177户,拥有国内注册商标10468件,驰名商标9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4件全区100家中小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荣获各类品牌培育奖项11项。

2.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推进了一批“小切口”改革事项,成功创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9个,复制推广全省先进经验64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理,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减少94.9%,“即办件”比例94.1%,发布“一事联办”事项108个。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取消市场主体登记审批备案事项32项,“一证准营”拓展至39个行业,实现企业开办登记“零收费”、0.5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退出机制更加便捷灵活,自主歇业时间最长可达3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332312”目标,完成曾都经济开发区区域性统一评价,何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区域性统一评价有序推进;标准地供应和单体产业工程竣工验收落地实施,水电气联动报装实现“1000”服务。惠企政策“免审即享”范围持续扩大,累计落实税费减免7.17亿元,兑现涉企扶持奖补资金1.66亿元。“信用曾都”建设深入推进,信用修复实现全程网办,累计办理企业异常名录信用修复2156

3.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坚定不移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聚焦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应急装备、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曾都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取得丰硕成果。累计签约宁德时代电动新能源线控底盘、野庐文旅、欧亚达家居广场、琅菱机械、展利环保等亿元以上项目73个,合同金额510亿元。招引项目落地率持续提升,2023年上半年新签约项目注册转化率达79.3%投资20亿元的金龙应急救援产品研发及智能制造项目部分投产,投资30亿元的随州东湖高新产业园顺利开工。新楚风、新兴全力等一批遭遇困境的企业通过引入资本雄厚、具有行业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的战略投资方破产重整,实现企业涅槃重生、轻装上阵。《曾都区“飞地经济”实施办法》落地实施,各地、各工业园区实现共引共建、共享共赢。

4.外贸出口增长强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湖北自贸区建设,大力创建各类外贸平台,曾都区外贸综合服务中心获批湖北省第三批省级开发区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正在创建省级纺织类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贸易拓展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绩企业达80家。外贸出口平稳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增幅达10%以上。加快走出去步伐,金龙新材料、勇艺食品等企业稳步推进海外仓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

(五)共享发展提速,人民生活福祉持续增进

“十四五”以来,曾都区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民生支出68.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社保、教育、卫健、文体等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均衡优质,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1.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就业形势持续向好。连续三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8244人。建成投用零工驿站17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145人,培训电、气、氧焊专业技术人才20000余人,“曾都焊匠”入选“湖北省重点劳务品牌”,曾都区荣获“湖北省就业创业先进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3%9.9%。教育发展优质均衡。改扩建幼儿园7所,全区幼儿园102所,3-6岁幼儿毛入园率100%,普惠率89.6%,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新建编钟小学编钟中学,改扩建蒋家岗学校投入使用,小学适龄儿童、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100%,课后服务开展率100%,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双减”成效巩固拓展。曾都一中、曾都二中改扩建有序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4%。基本完成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数字校园示范校”。校园安全管理持续加强全面实现四个100%”。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发展,“健康曾都”和“323”攻坚行动深入推进,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从17.26%下降至13.4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7.42%提升至30.8%。公卫体系建立健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曾都医院门诊综合楼、区疾控中心检验大楼投入使用。组建曾都区紧密型医共体,曾都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修订完善《曾都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构建覆盖全区的三级急救体系。建成“属地成网、责任到人、管理到位、服务到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体系,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1.3%,老年人健康管理率81%。文体事业普惠共享。新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工程20处,全民健身工程21处,文化服务场所、公共体育场地全面落实免费开放制度,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到100%。成功举办庆祝建党百年歌咏晚会,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300多场。

2.社会保障提质扩面。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8.0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4.2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7.68%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8年上调,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稳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市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层保障功能持续强化,职工门诊共济改革全面实施,医疗报销范围持续扩大,报销水平持续提升,医疗救助应救尽救低收入人群医疗费用政策内报销比例 83.2%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健全。动态管理救助对象,救助更加精准高效。与“十三五”末相比,城乡低保、特困标准分别增长12.4%、21%,人均临时救助金额提高29.8%,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标准达到城市标准的90.7%,各项救助标准稳居全市前列。“一老一小”用心呵护。新建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4所,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2所,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率达到80%;建成老年幸福食堂6家,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270户,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至19家。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发放制度,实现困境儿童“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面落实三孩生育配套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注册登记普惠托育机构33家,可提供托位2350个。全面落实退役军人优抚政策,发放优待证20654张,累计发放抚恤金8945万元,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覆盖率100%。

3.社会治理提能增效。基层治理力量增强。招录社区专职工作人员55名,全区城市社区工作者达515人,基本建成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2023年元月起调整社区工作者薪酬,人均标准较“十三五”末增长15.5%,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积极性。社区规模统筹调整。城南新区管委会改设涢水街道,东城街道、北郊街道、府河镇新设立社区7个,西城街道优化调整8个社区规模,南郊街道朱家湾社区、茶庵社区纳入城市社区管理,顺利完成经济开发区六草屋村“村改居”工作。城乡社区治理创新。60多个村(社区)开展基层治理共同缔造积分制管理试点,10个村(社区)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9个社区开展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先行试点,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西城街道双龙寺社区、何店镇桂华村获得全省第三届“全省百佳社区居民委员会”“全省百佳村民委员会”称号。平安建设深入开展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和村(社区)全部完成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城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圈层巡防工作格局,乡镇新增雪亮工程”“慧眼看千村,警民护万家监控探头45958个。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成功创建省级以上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8个。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创建卓有成效,曾都区行政复议服务中心挂牌成立,3个村(社区)摘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桂冠,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殡葬改革稳妥推进。规划公益性公墓113处,已建成96处,2023年底可全部建成,实现全区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三、《纲要》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四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高质量发展态势日趋向好。但受大环境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下降,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全区GDP增速分别为11.8%、4.48%、5.6%,虽然年均增速为8.07%,但是高增速是建立在2020年低基数的基础之上的,且2022年、2023年上半年增速均未达到预期目标。投资增速下滑明显,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分别为144个、125个、57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6.9%、13.9%、2.1%,部分重点项目进展缓慢。

是转型升级步履艰难。产业集聚能力不强,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完善,专汽主导产业持续低迷,“一业独大”隐忧逐步显现。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较多,中小企业亏损面扩大,退规和停产企业增多,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融资融资贵、用工问题没有根本改善。大项目支撑引领作用不够,全区带动力强、影响力足、质量优、规模大的产业项目不多,尤其是新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占比较低,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不牢。

三是改革创新任务繁重。各项改革倒逼加压、密集推进,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不断显现。民生诉求多元化、复杂化,特殊利益群体重复访、越级访,化解难度较大。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流域治理等重大改革部署落实成效与全省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一批堵点难点。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高、新、尖”企业占比较低,企业同质化竞争比较普遍,抗风险能力脆弱。

四是生态环境仍需改善。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89%、86%、72.3%,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改善压力仍然较大;国控、省控河湖断面单月水质有时不达标,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土壤环境污染成因复杂,防治措施缺乏相应针对性,污染治理修复工程基础薄弱。

五是民生短板亟待补齐。防返贫任务依然较重,全区仍有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监测对象428户1080人,其中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101户262人;已脱贫人口中60岁以上人占比37.1%,难以稳定增收。政府债务接近上限,发债空间趋近于零,教育、卫健、水利等重大民生项目资金保障不足,进展不快普惠托育资源供给不足,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仍然存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待加强。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就医体验不佳。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社会风险还不同程度存在。

四、对少数相关目标调整的建议

为坚定信心、稳定预期、保持态势,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建议对《纲要》中GDP及年均增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人均预期寿命、森林覆盖率、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文化旅游综合目标9项指标目标值进行分类调整。

五、“十四五”后半期发展形势研判

“十四五”以来,特别是二十大召开以来,国内、省内发展环境和趋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规划的实施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的战略机遇。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要牢牢把握、用好新的战略机遇,又要善于化危为机、从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从国内情况来看,党的二十大以后,我国进入加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阶段。“十四五”以来,我国经受住了内外部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考验,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2022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4.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通过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使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把我国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巨大潜力转化为强大经济实力,不断创造新的战略机遇。

从省内的情况来看,新时代十年,湖北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湖北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4万亿、5万亿元大台阶,特别是顶住世纪疫情的重创,用两年半时间实现从跌出主赛道到重回主赛道的强势复苏,展现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强大生命力。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加快建设,全省1个过3万亿、2个万亿级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湖北坚持对标国际一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十年间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从105家增至325家。当前湖北正在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实践,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湖北特色的重大举措,一是着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筑牢安全发展底线;二是着力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着力建设三大都市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是着力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是着力建设高质量供应链物流体系,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先行区建设“四梁八柱”全面搭建,迈稳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领先中部

从随州市情况来看,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实现了上半场“开门红”。省委、省政府支持随州市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随州市将为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发挥重要作用。聚焦新型城镇化,随州以曾随同城化为抓手,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完善区县空间功能,打造“神韵随州、玲珑秀美”的花园城市示范;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州以功能完善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功能齐备、协调均衡”的强县工程示范;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随州以转型升级为牵引,持续擦亮专汽之都、现代农港、谒祖圣地、风机名城、新能基地“五张名片”,打造“以特取胜、协同高质”的特色产业示范;聚焦推动绿色发展,随州围绕府澴河流域综合治理“底图单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山清水秀、河湖安澜”的流域治理示范。

从曾都区情况来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动摇,积极融入三百战略,全面对标百强标准,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稳步增长,2021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居全省一类县(市、区)第9位,同比上升11位,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3.95亿元,首次超过600亿元,大幅领先随州县市区。聚焦专汽之都核心区建设,曾都依托专汽基础优势,按照1335发展思路,在新能化智能化技术变革中主动作为,以氢赋能,以电制胜,氢电双驱,在新能源商用车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奋力从专汽之都核心区掌握新一代底盘技术的新能源商用车之都核心区迈进。聚焦现代农港引领区建设,大力建设粮油、畜禽、蔬菜(食用菌)三大农业产业链,“随州香稻”“随州香菇”随州油茶张地理名片为依托,加快两香一油产业化进程和品牌建设,加大外贸拓展力度,产值、品牌及外贸出口额增势喜人。聚焦城乡融合样板区建设,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立重点项目指挥部推进十项重点改革工作,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随州市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贡献主城区力量。聚焦社会治理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增强基层治理力量,调整社区管理范围,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争做社会治理试点示范曾都发展的优势在汇集,动力在增强。


六、强化《纲要》实施的工作建议

“十四五”后期,全区上下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大格局,积极服务随州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做好强信心、稳增长、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全面对标“百强”,力争经济社会发展质效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建设专汽之都核心区、现代农港引领区、城乡融合样板区、社会治理示范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曾都新篇章。


(一)以专汽之都核心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力做强现代产业。坚持先进制造业主导,深度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提升、技改提能等工程,按照“1335”发展思路,推动专用汽车及应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建设全国最有引领力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软体新材料等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坚持现代服务业驱动,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围绕优势产业拓展技术研发、电子商务、检测认证、技术咨询、融资租赁等多种业态,由卖产品向卖服务、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深入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引进和扶持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引导小微企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加快畅通经济循环。坚持“项目为王”,结合流域综合治理、强县工程、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部署,谋划一批产业、新基建、生态安全等领域重大项目,力争“十四五”后半期新入库项目800个以上。坚持“消费为主”,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稳预期、扩内需、促消费”工作部署,加快全省县域商业体系试点县建设,突破发展电子商务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完成千年银杏谷景区提档升级,办好美好乡村生活节,全力推动消费提振繁荣。大力帮助重点出口企业解决融资等难题,完善食用菌、专汽及零部件、中药材等多点支撑的外贸出口格局,加快创建省级纺织类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倾力优化营商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加大优化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工作力度,确保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省中上游行列。不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指标长”工作机制“亲清曾都·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强化“收集审核-分类处理-转办督办-回访销号”工作闭环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成何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区域性统一评价,进一步提高审批质效,切实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扎实开展企业帮扶,精准高落实惠企政策,用心用情纾困解难,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省定营商环境改革事项先行先试,大力复制推广外地典型经验做法,努力打造曾都特色营商环境品牌。

(二)以现代农港引领区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链发展。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培育壮大粮油、畜禽、蔬菜(食用菌)三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深化与省乡投集团、省智慧农业公司合作,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农业提档升级,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新样板,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实施三箱工程,建好田间地头冷链冰箱、用好农村电商邮箱、对接乡村游客后备箱着力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部环节积极开展二品一标认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两香一油等公共品牌影响力全力推进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稳步扩大食用菌、茶叶等优势农产品海外市场份额。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三产销售端链接一、二产生产加工端,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实现种(养)加销一体化。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建设一批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紧盯“农业+”“+农业”,依托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村落建筑、民俗文化、红色遗址等资源,大力培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研学科普、农耕体验等业态,促进乡村产业链条延伸拓展、深度融合。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清理问题合同闲置资产、债权债务,发挥好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作用,因地制宜办好乡村合作公司,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提高资源资产配置效率。探索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种养托管、劳务带动等联带农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闲置资金投入到优质的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保底+分红方式,将集体资金变股金,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深入推进能人回乡、市民入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推动工商资本与农村资源、技术人才与乡村平台、企业优势与农民需求深度对接、互促并进,实现农民受益、企业获利、乡村振兴。

(三)以城乡融合样板区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打造花园城市示范。花园城市建设为引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老城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行动,打造融合传统风貌与现代元素的古城区。在花溪片区高规格打造现代商业商务中心,形成可承接15万人口的城市功能组团,支持明珠新城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示范。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开展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和整治活动,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推动人口向优势区域持续集中做好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设计,形成与全区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城镇特色。引导周边乡镇融入中心城区发展,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擦亮小城镇建设,构建美丽城市凝聚成点、美丽乡镇串联成线人与自然共生一体的花园城市体系。

全面加快乡村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因地制宜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持续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编制曾都区全域农村供水规划方案,加快推进供水体制改革,强化镇村水厂集中统一管理。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全面提升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品质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加快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曾都配套工程收尾,持续抓好镇村安全供水、中小河流治理、防洪提升等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卫生厕所入院入室常态化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推进紧密型教联体、医共体建设,全面推广村(社区)两室联建医养结合搭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提档升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设施,持续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任务,落实碳达峰碳中政策体系各项任务加强精准治污,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及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全力争取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切实加强全域美丽河湖建设,推动花溪河(北郊段)水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完成清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及时消除水环境风险隐患,确保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均值达标。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药化肥减量行动,严格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管理,切实管控土壤环境风险。深入推进林长制,加快两山试点县建设,积极申报曾都古银杏国家级森林公园持续开展人工造林,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四)以社会治理示范区建设推动民生事业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完成医疗保险职工门诊共济改革扩大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认真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残疾人福利等政策,进一步缩小保障待遇差距,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强化一老一小服务,在区、镇、村三级分别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养老服务综合体、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落实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全面落实退役军人优抚优待政策,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加强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实现全区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扩充公办幼儿园数量,加快推进随州市外国语学校和涢水学校新建、擂鼓墩小学迁建、八角楼中心学校和文峰塔学校改扩建项目,完成曾都一中、曾都二中、随州机电工程学校改扩建,所有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加大城区学校教师补充力度推进教联体建设和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促进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深化“健康曾都”建设,建成北郊卫生院开发区分院、东城卫生院城南分院、曾都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府河卫生院整体搬迁(原发热门诊),改建东城卫生院;扎实推进“323”攻坚行动,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动曾都医院等级创建再升级持续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群众性文体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举办群众性文体赛事,创作现实题材文艺精品,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村(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职能事务、阵地建设、自治机制、内部管理规范化,形成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基层群众自治善治新格局。开展村(社区)减负增效行动,推动村(社区)主要工作精力聚焦到民自治工作。建立智慧社区平台,完善“街道-社区-网格-居民”四级联动治理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全面推广基层治理共同缔造积分制管理,大力培训社区社会组织,持续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打造全省共同缔造示范村社区做好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全力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持续巩固“红色物业”示范小区创建成果,提升“红色驿站”运行质效,加快打造“暖心驿站”。

全力维护安全稳定。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全灾种、大应急格局,修订全区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健全覆盖全行业、全过程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灾害预报和预警监测水平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深化建筑施工、燃气、道路运输、非煤矿山、工贸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系统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强力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慧眼看千村,警民护万家工程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严格控制新增债务,有效化解存量债务,加强债券资金全流程管理,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1.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是战略层面的宏观环境管控。

2.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3.“332312”目标:政府投资项目、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小型低风险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分别缩减至33、23、12个工作日。

4.“1000”服务:一个环节、零跑腿、零资料、零费用。

5.四个100%:校园封闭管理、一键式报警器、视频监控联网、保安员配备四个100%

6.二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7.五清一改:清除村庄垃圾杂物;清除村庄违规搭盖或不规整、临时性的畜圈禽舍;清除村庄乱搭建、危旧房;清除河流、湖库、沟渠和田间地头垃圾及废弃物;清除违章广告和污损宣传标识;引导改变影响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习俗。

    8.“323”攻坚行动:着力解决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