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5岁的萌萌小朋友因为“发烧、咳嗽”去儿科门诊就诊时,医生通过听诊偶然发现她的心律明显不齐,进一步完善了心电图检查后发现“室性早搏”,细问小朋友平日里从来没有心慌、胸闷、乏力等表现,那这个“早搏”是怎么一回事呢?
什么是心脏早搏?
心脏早搏就是指心脏在正常心跳节律之外提前跳动一次或多次,根据“抢拍”的部位不同,又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等。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早搏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与疲劳、紧张、感染、摄入咖啡因或电解质紊乱有关,通常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如何确诊心脏早搏?
心电图(ECG):诊断早搏的“金标准”。但它只能记录几十秒的心电活动,对于偶发的早搏可能捕捉不到。
动态心电图(Holter):连续记录24-48小时的心电活动,可以评估早搏严重程度。
超声心动图:排除心脏结构异常的可能,评估心功能情况。
儿童心脏早搏会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心脏早搏是无症状的,像前文提到的萌萌小朋友,平时就没有任何不舒服。但由于心脏早搏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早搏越频繁,症状可能越明显,部分患儿可能会感到心悸、胸闷、头晕或乏力等不适症状。
早搏次数越多意味着病情越严重吗?
临床上将“每分钟超过5次”、“每小时超过30次”、“24小时内早搏数超过总心搏数的10%”的早搏称为频发早搏。虽然越频发的早搏越有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进而引发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但是早搏次数绝不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唯一指标。
早搏是否严重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早搏的性质:如多形性室早、多源性室早、RonT室早更危险,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
②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③是否同时合并严重内环境紊乱。
儿童心脏早搏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
偶发、无症状的良性早搏,通常不需要治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一般可以缓解,包括: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预防感染、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减少精神压力。
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症状、心脏状况以及早搏对健康的影响。
以下情况通常需要用药:
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早搏导致心脏功能或结构异常;
合并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频繁发作且复杂性早搏;
准备进行射频消融手术之前。
以下情况经医生慎重评估后可考虑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
伴有心室扩大或收缩功能下降;
早搏性质有恶性倾向;
室性早搏超过10000次/天,或室性早搏占比超过每日心搏总数的10%。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