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一、江汉大米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栽培技术............... 1
二、稻麦轮作周年丰产高质高效配套生产技术........... 3
三、小麦“三优两增一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 5
四、棉花夏直播轻简高效生产技术..................... 9
五、精品果园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12
六、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技术................ 14
七、主要农作物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18
八、主要粮油作物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配套集成...................................... 19
九、母猪节料增效精准饲养技术...................... 23
十、蛋鸡“155”标准化立体养殖模式 ............... 25
十一、淡水设施渔业养殖尾水高效处理技术............ 27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通过优化播期、施肥、水分管理和合理增加密度,精选耐高温优质水稻品种,配套减氮增硅壮秆和“两次晒田、视温断水”肥水调控技术,将灌浆结实期调节至高品质形成光温区间,合理增密健株,优化田间配置和群体结构,实现优质稻产量品质协同提升,解决了江汉大米优质稻品种生产中存在的易倒伏、产量不稳、品质下降等问题,通过大面积示范,可实现江汉大米等主导品种丰产、高效、绿色与增效生产,对促进湖北省优质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荆门市、黄冈市、荆州市、潜江市、天门市、黄梅县等市(县、区)开展示范推广,年均示范推广近318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较与传统技术相比,优势体现在一是节肥节药,环境友好。据多年多点测算,该技术可降低化肥施用量10%-15%,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30%左右,有效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二是丰产性好。该技术水稻群体构建合理,抗倒伏能力强,亩平增产5.1%。三是增效显著。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该技术体系下优质稻品质达国标二级以上,稻米食味品质显著提高,亩平节本增效15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精选品种。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类或高档优质类品种,品种高温耐性等级需达强至中等级水平。稻谷品质达农业行业标准2级及以上的,目标产量不低于550公斤/亩;稻谷品质达农业行业标准3级,目标产量不低于650公斤/亩。
2.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采用宽行窄株进行栽植,栽插规格30厘米×13.3厘米,每亩栽插1.6-1.8万穴,杂交稻每穴2-3粒谷苗,常规稻每穴4-5粒谷苗。
3.优化播期,适温灌浆。依据所选品种生育期及其温光反应特性,通过调整播种期,使其抽穗灌浆期避开当地常年高温天气,选择缓温或适温灌浆期灌浆。
4.优化施肥,促壮秆形成。合理控制氮肥用量,根据目标产量亩施纯氮9-10公斤、磷(P2O5)5公斤和钾(K2O)10公斤左右,优先选用专用缓释肥,按照基蘖肥:穗肥=8:2比例施入,同时基施硅肥(SiO2)4-5公斤/亩,硫酸锌肥(21%Zn)2公斤。亩追施2.5公斤纯氮和5公斤钾肥(K2O)作穗肥,生长过旺田块可不施穗肥。
5.优化管水,保优抗倒。薄水插秧,浅水分蘖,按照“两次晒田”技术进行晒田,够苗后第一次晒田,长势较旺田块重晒,晒田后及时补水,抽穗后薄水勤灌,灌浆期干湿交替灌溉,灌浆末期开展第二次晒田。当日平均温度≥22℃时,在收获前7-10天断水;当日平均温度<22℃时,在收获前10-13天断水。
6.绿色防控,提质增效。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技术措施,化学农药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一是做好种子处理,杀灭病原菌;二是选用高效新型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三是科学合理控制化学农药剂量,避免出现农药污染。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江汉平原优质稻种植区域。
2.2025年主要示范点。黄冈市、荆门市、荆州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枝江市、当阳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合理氮肥运筹。江汉大米优质稻施肥应以中等施氮水平(纯氮9-11公斤/亩)为宜,氮:磷:钾为1:0.5:1最佳;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8:2或10:0较为合适,穗肥需看苗施肥,水稻长势好可不施穗肥,以提高稻米整精米率和食味值。
2.注意适期收获。江汉大米优质稻收割适宜与否,不但影响产量,对稻米加工品质也有明显影响。成熟度90%-95%为最佳收获期。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汪本福 薛莲 张枝盛
联系电话:027-87389198
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曹鹏 李忠正 蔡鑫
联系电话:027-87667157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汪金平 江洋 王飞
联系电话:027-87103061
4.曾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许*超
联系电话:18672237392
5.曾都区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
联系人:严*义
联系电话:13597826420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我省稻麦轮作生产中存在品种配套不够、高产潜力挖掘不深、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不完善等问题,集成优质抗病品种配套种肥同播(施)丰产高效种植技术,构建水稻小麦周年丰产技术模式,为稻麦周年产能提升,保障粮食安全和丰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枣阳、汉川等稻麦轮作区示范应用,示范推广面积8万亩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可实现小麦亩产450公斤,水稻亩产800公斤,周年粮食产量合计1250公斤。每亩周年实现粮食增产100公斤以上,可节本增效300-350元。
(二)技术要点
1.稻麦轮作适用品种选择。选用熟期适中、丰产耐逆的优质水稻、小麦品种。水稻选用抗逆抗病、株型紧凑的丰产品种,适宜在5月1日-5月10日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并可在10月1日-10月15日收获。小麦选用半冬性、分蘖能力强、抗病丰产品种,适宜播期在10月20日-11月5日。
2.小麦缓释肥“种肥同播”技术。选用合适的小麦种肥同播机,调整适宜的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和肥料与种子之间的距离,播种量在12.5-15公斤,播种深度控制在2-4厘米。选择25-12-8(N-P2O5-K2O)或相近配方小麦专用缓控施肥,采用一次性施肥模式,亩施用量40-50公斤,施肥深度在种子侧下方4-6厘米。
3.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在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药剂可选择吡虫啉或溴氰菊酯等杀虫剂,搭配48%氰烯·戊唑醇等杀菌剂,同时加入98%磷酸二氢钾和0.01%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
4.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选用适合的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并注意前期培育状秧、田块耕整,使用含有一定比例的缓控释养分的专用肥,肥料为圆粒型,粒径2-5毫米为宜,硬度大于20N,颗粒均匀、密度一致。采用一次性施肥模式,落点位于秧苗侧3-5厘米、深4-6厘米处,可通过刮板增强覆盖效果,施肥量40-50公斤/亩。后期依据苗情苗势亩补充5-10公斤尿素。适时适量补充中微肥。
5.病虫草绿色防治技术。根据水稻、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合理选用农药品种及用量,与绿色防控相结合,并实行统防统治,有效控制危害。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江汉平原和鄂中北稻麦轮作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枣阳市、汉川市、应城市、荆州市、荆门市、随州市、当阳市、赤壁市、团风县、武汉市江夏区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小麦播后要及时开厢沟、腰沟、围沟,保持内外沟系畅通,降低土壤含水量。重点注意防控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后期出现干旱及时补水,3-4月份注意喷施叶面肥调节剂,防范“倒春寒”等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天气,蜡熟末期及时收获。
2.水稻适当增加栽插密度,确保基本苗,并注意前期晒田,中后期注意水肥管理,喷施含硅叶面肥,增强抗逆能力,预防倒伏。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郑兴飞 邹娟 徐得泽
联系电话:027-87389991
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曹鹏 孙阳 蔡鑫
联系电话:027-87667157
3.枣阳市种植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联系人:陈斌 刘翔
联系电话:0710-6242610
4.曾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许*超
联系电话:18672237392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通过大面积推广小麦“三优两增一稳”技术,构建小麦高产群体,提高小麦单产水平,可为全省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优化品种即选用丰产抗逆、分蘖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增加穗粒数,优化播种方式即采取适墒、适期、适量、适深播种技术增加有效穗数;优化施肥方式即采取小麦种肥同步一次性施肥和氮肥后移技术稳定粒重,重点解决湖北小麦有效穗数低、穗粒数少和粒重不稳的问题。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于2022-2024年在襄州区、枣阳市、老河口市、南漳县、钟祥市、曾都区、潜江市、天门市、汉川市、孝南区、监利县、松滋市等12个县(市、区)进行示范推广,年均示范推广面积27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较与传统技术相比,提高了小麦播种质量和出苗率,有效穗数明显增加,节约小麦种子,减少了肥料及农药用量,可实现稻茬小麦亩产400公斤,旱茬小麦亩产500公斤,亩平增产25公斤,实现节本增收100元以上。近5年累计推广应用100万亩,增产0.5亿斤,增收节支1亿元。
(二)技术要点
1.优化品种选择增加穗粒数。选用我省近年审定的群体结构好、抗逆丰产品种。鄂中北麦区宜选择赤霉病抗性在中感以上,兼抗条锈病,较抗穗发芽,抗倒伏,分蘖成穗率高,产量潜力在550-600公斤/亩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可选用鄂麦006、鄂麦590、垦麦58、襄麦21、扶麦368等品种;鄂南麦区宜选择抗逆性强,赤霉病抗性在中抗以上,兼抗条锈病,耐(抗)穗发芽,抗倒伏,产量潜力在450-500公斤/亩的弱春性品种,可选用垦麦58、鄂麦006、鄂麦007、襄麦46、扬麦33等品种。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选用针对性的拌种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以减轻苗期和后期病虫害发生程度,选用相应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拌种时可增加低聚糖素或芸苔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小麦的抗逆、抗病虫害的能力,提高产量。一般播种前3-5天,选择晴好天气晒种4-6小时。晒种后进行药剂拌种,麦种晾干后播种。拌种时注意拌匀,防止局部药量过大影响小麦出苗,当天拌当天用。
2.优化播种方式增加有效穗数。一是田块耕整。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地,随犁随耙,促保墒,结合整地深施底肥待播,以便适时抢墒播种。晚茬地随腾地随整地,随施肥随播种。前茬作物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厘米,还田后要求深犁翻埋,旋耕上虚下实,田面平整。稻田要提前开沟降湿。二适墒播种。前茬作物收获后应根据墒情播种,土壤含水量60%-70%时,土壤手捏成团、落地松散为最佳。土壤过湿,需要晾晒;干旱年份,应播前造足底墒或播后及时窨灌齐苗水。三是适期播种。鄂北麦区半冬性品种10月18日-25日,弱春性品种10月25日-11月3日。鄂南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适宜期前后可抢墒播种,但不宜过早,正常年份小麦出苗期不宜早于10月20日。四是适量播种。推广小麦精量匀播全程机械化技术,调减播量,改变大播量播种习惯,亩播种量严格控制在10-15公斤,其中鄂北旱地宜每亩播种量10-12.5公斤,鄂北及鄂南稻茬麦每亩播种量12.5-15公斤,根据播种时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土壤质地、种子发芽率等适当增减。超过适期播种的地块,每推迟1天,每亩播种量相应增加0.5公斤,但晚播麦田亩最高播种量不宜超过17.5公斤。五是适深播种。关注适宜播种期前后的气象预报,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及播后气象变化趋势确定播种深度,土壤墒情好,相对含水量75%左右时,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土壤偏旱时,相对含水量60%以下时,播种深度调节为3-4厘米。播前对农机手进行统一培训,播后镇压保墒。播种采用机械条播,选用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五位一体”小麦旋耕播种机等行距播种方式。播种作业应匀速行进,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严格控制播种深度,确保一播全苗。旱茬小麦行距15-20厘米,稻茬小麦20-25厘米。六是三沟配套。机械开沟与人工开沟相结合,旱茬麦厢宽3.5-4米,稻茬麦厢宽2.5-3米。开好“三沟”,沟宽35-40厘米,厢沟深25厘米,宽30厘米;腰沟深30厘米,宽35厘米;围沟深35厘米,宽40厘米,做到沟沟相连,能排能灌,预防渍害旱灾,营造根系良好生长环境。
3.优化肥水运筹稳定粒重。根据小麦目标产量确定肥料用量,亩施氮肥(N)10-14公斤,磷肥(P2O5)4-6公斤,钾肥(K2O)4-6公斤。氮肥分次施用,基肥占60%-70%,拔节肥占25%-30%,视苗情可在冬前(三叶期)追施10%-15%的氮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灌浆期可结合“一喷三防”叶面追施磷酸二氢钾或芸苔素内酯。施用有机肥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在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减少20%~30%。可采取种肥同步一次性施肥技术,肥料主要选择长效(缓释)肥料,推荐配方:25-12-8(N-P2O5-K2O)或相近配方,亩施用量40-50公斤。遇到播种后连续干旱的年份,在有条件的灌溉地区,尤其是鄂北岗地旱茬麦区,尽量在播后3-5天内抽水抗旱,保证种子一次吸透水、苗出齐,为小麦群体构建及后期生长过程中肥料的充分利用打基础。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小麦主产区,优先推荐田块面积相对集中、平坦地区使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老河口市、钟祥市、沙洋县、公安县、松滋市、石首市、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黄冈市黄州区、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天门市、潜江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分类田管,控旺促壮。在小麦3-4叶期,对基肥不足、麦苗瘦弱、群体不足及晚播田块,根据苗情适量追施平衡肥,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对冬前小麦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实行镇压,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的原则,选择10时至17时,因苗因地因墒开展机械镇压,或结合化学除草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60克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不重喷漏喷,防止越冬期拔节和后期倒伏发生。
2.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掌握冬前用药除草的最佳时期,一般在播种后40-50天之间,小麦主茎叶片4-5片时,此时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气温较高,有利于发挥药效;麦苗覆盖度小,喷施的药液与杂草的接触面大,有利于杂草吸收更多的药剂。注意施药前3天后5天日均气温不能低于8℃,即避开雨雪寒潮来临前后用药,防止药害的发生。施药时间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在拔节至抽穗期,针对杂草基数较大及冬前化除不及时和化除效果不佳的麦田,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做好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主要病害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控制锈病发病中心,降低条锈病流行风险。对虫害严重的田块,选择晴好天气结合春季化学除草及时防治。在小麦穗期,根据天气预报、病虫发生情况以及作物长势,适时开展“一喷三防”,合理选择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混合喷施。在扬花初期喷施第一次,5-7天后喷施第二次,达到防治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和提高小麦品质的目的。加强种子包衣、生态治理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确保全年防控目标的实现。
3.及时机械减损收获。在小麦蜡熟末期及时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执行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减少收获环节损失。遇连阴雨天气要及时抢收烘干,防治穗发芽或霉变。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邹娟 付鹏浩 朱展望
联系电话:027-87389584
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汤颢军 罗真 肖森
联系电话:027-87667645
3.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齐森林 刘婧
联系电话:0710-3017927
4.曾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许*超
联系电话:18672237392
5.曾都区植物保护站
联系人:张*林
联系电话:13872886679
6.曾都区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
联系人:严*义
联系电话:13597826420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针对我省棉田两熟种植模式中育苗移栽和肥料施用等环节劳动力需求高、植棉效益低等问题,采用高产优质、耐逆性强的早熟品种,并集成机械化播种、肥料轻简管理、全程精准化控和病虫害绿色防治等配套技术,提升植棉和棉田周年效益,实现棉花轻简高效生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黄梅县、沙洋县、公安县、麻城市、天门市、松滋市、宜城市等棉花主要产区开展示范与推广。2024年全省推广面积10万余亩,均取得良好示范效果。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在实现棉花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劳动力用工30%,节省肥料用量30%,节省农药用量20%,核心示范区亩平增效400元以上,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提升。
(二)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1)早熟品种,优质种子。选择生育期110天以内的高产优质、适应强的抗病抗虫早熟品种(华棉2270、EZ9等)。选择健康饱满、大小一致,净度高、发芽率高的优质种子,使用正规包衣、正规包装、正规企业生产的种子。
(2)推迟播种,增加密度。冬作物收获后,6月上旬以前尽早抢墒或望墒播种。种植密度4000-6000株/亩,行距76厘米,穴播,穴(株)距由计划密度和行距而定。同时开挖三沟,沟沟畅通,每厢种植2-4行。
(3)减少肥料,见花施用。在中等地力、增加密度前提下,减少肥料用量至10-14公斤N/亩。按氮磷钾肥有效养分比例(1:0.3:1)配置磷钾肥,配合施用硼肥,所有肥料混匀后于见花当天,开沟(10厘米)埋施。
(4)化学调节,塑造株型。当棉苗5片真叶时喷施缩节胺水溶液,连续喷施3-4次,根据天气和苗情每间隔10-15天喷施1次。喷施部位,掌握顶部多喷,两侧少喷的原则。缩节胺用量,掌握前少后多,打顶后最多的原则。
(5)集中采收,秸秆还田。本技术霜前吐絮可达85%以上,10月上旬喷施乙烯利催熟,促进棉花集中吐絮,实现棉花集中采收。棉花收获后,秸秆原位粉碎(5-10厘米)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地力平衡。
(6)阈值管理,机械管理。精量播种,不间苗,不整枝,病虫草害防控等坚持阈值管理原则。从棉田耕整、播种镇压,到中耕除草、施肥打药,再到棉花采收、秸秆还田等,全程采用机械(包括无人机)管理,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2.配套技术
(1)一播全苗。抢墒或望墒播种,配合播后镇压,使种子与土壤接触良好,利于种子吸水发芽、出苗。在墒情较差或近期无雨时,需尽早灌水出苗。
(2)催熟脱叶。10月上旬喷施乙烯利150-300毫升/亩,加快棉铃充实、吐絮进程;同时喷施噻苯隆40-60克/亩,脱去棉花叶片,以提高机械采净率和采收质量,降低籽棉含杂率。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棉花产区均可应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仙桃市、天门市、公安县、监利市、松滋市、黄冈市黄州区、黄梅县、浠水县、武穴市、麻城市、宜城市、枝江市、大冶市、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应城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提高播种质量,实现一播全苗。做到三沟配套,机械播种,播后镇压,封闭杂草。切实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张钊 吴洪洪
联系电话:027-87282130
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罗真
联系电话:027-87667773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张友昌 王孝刚
联系电话:027-87389436
4.曾都区植物保护站
联系人:张*林
联系电话:13872886679
5.曾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联系人:张*红
联系电话:13774117861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集成优良品种、果园改造、轻简化修剪、平衡施肥、绿色防控、机械化应用等技术,解决果园标准化、设施化、组织化程度不一,果园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果农种植技术水平不高,果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等问题,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生产绿色、优质精品水果,提升果农经济效益,促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增强湖北水果市场竞争力,着力推动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我省宜昌、襄阳、十堰、恩施、荆州、荆门、黄石、咸宁、孝感、随州等主要水果产区推广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100万亩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可实现化肥、农药用量减少15%以上,优质果率85%以上,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99%以上,亩平增收300元以上。近3年累计推广应用320万亩,增收节支9.6亿元。
(二)技术要点
1.优选良种。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优选熟期配套、品种互补、耐贮运加工的优质品种。柑橘优选特早熟温州蜜柑,晚熟脐橙等品种;梨优选早熟、适应高温高湿的品种;桃优选早熟黄肉、红肉品种;猕猴桃优先绿肉抗性好的品种;果桑优选早熟大果品种粤葚大十系列等。
2.果园改造。通过“六改”(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改密度、改模式、改设施)技术,对株行间距小、郁闭严重的老果园进行改造,提高果园生产能力。柑橘老果园10-11月进行深翻改土,密度改造选择秋季采果后至翌年春季萌动前进行。
3.轻简化修剪。桃、梨、猕猴桃、果桑等落叶果树一般在11月-次年1月进行冬季修剪。柑橘以开心型修剪为主,成龄园实行大枝轻简化修剪,疏除徒长枝;温州蜜柑可采取交替结果技术。桃推广二主枝无侧枝小角度开心形树形以及长梢修剪的省力、高效轻简化整形修剪技术。梨可选择“双臂顺行式”棚架栽培模式或圆柱形、倒伞形、小冠疏层形等简化高效树形。猕猴桃采用一干两蔓多侧蔓树形,果桑采用开心型多主枝放射树形。
4.平衡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施肥。一般10月下旬-11月上旬施用有机肥基肥。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播种在果园间植三叶草、野豌豆、苜蓿等,每年刈割2-3次,通过果园生草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化肥减量增效。选用秸秆、无纺布、地布等材料进行行间覆盖。
5.花果管理。桃、梨等落叶果树4-5月进行疏花疏果。柑橘一般在5-6月分两次进行疏果,第一次生理落果后,疏除小果,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后,根据叶果比进行疏果。椪柑、葡萄、柚类可在坐果稳定后进行套袋,提高优质果率。
6.绿色防控。果园采用频振灯、粘虫板、捕食螨等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禁止高危高毒化学农药使用。12月-次年1月做好冬季清园消毒、树干涂白,提前预防病虫害。
7.覆膜增糖。温州蜜柑、椪柑等采收前45-60天左右在果园地面覆膜,促进糖分积累和果实着色。
8.延迟采收。柑橘类椪柑、脐橙等可挂树延迟采收,提高成熟度和糖度,错峰销售。延迟采收注意做好果树防寒防冻。
9.机械化应用。推行宜机化建园、水肥一体化设备、轨道运输机、开沟机等省力化栽培设施设备,减少用工成本。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全省柑橘、桃、梨、葡萄、猕猴桃、果桑等水果主产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宜昌市夷陵区、枝江市、宜都市、秭归县、巴东县、十堰市郧阳区、丹江口市、老河口市、枣阳市、随县、公安县、京山市、钟祥市、孝昌县、阳新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各产区应根据地区气候、环境条件进行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果茶办公室
联系人:赵昆松 金天云 杨明泽
联系电话:027-87874839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联系人:吴黎明 张蕾
联系电话:027-87770279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于翠
联系电话:027-87389990
4.曾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联系人:张*红
联系电话:13774117861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是一套集农业防治、药剂拌种、科学用药、高效药械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贯穿于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全生育期,有效解决我省小麦赤霉病易重发流行影响产量、病菌产生毒素影响产品品质等问题。通过在全省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能够大大减轻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程度,切实提高小麦产品品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近三年,已在襄州区、宜城市、松滋市、公安县、天门市、仙桃市、钟祥市、枝江市、安陆市、随县等多地示范应用,有效带动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年均示范推广面积853.1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耕作制度为基础,从小麦播种开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进一步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近三年累计带动全省建立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示范区664个,累计应用面积2559.3万亩,示范区小麦赤霉病防控效果达85%以上,毒素检测合格率98%以上。与农民自防区相比,示范区小麦赤霉病平均防效提高12%以上,平均产量提高15%,平均投入成本每亩减少10元,平均纯增收益每亩97.4元,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初步估算,近3年累计增产19.45亿斤,增收节支24.93亿元。
(二)技术要点
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耕作制度为基础,以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为重点,以主动出击、科学用药为关键,从小麦播种开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
1.调整种植结构。按照“宜麦则麦、宜油则油”原则,合理布局种植结构,或通过改种绿肥、麦油和麦豆等轮作、休耕等措施,尽可能压低非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减轻病害防控压力。
2.优化农业措施。推行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管理,防止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推行水稻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在土壤表层,有条件的地区提倡秸秆回收利用,压低菌源基数。同时合理选种抗(耐)性品种,尤其是江汉平原、鄂东地区要选种抗(耐)赤霉病品种,如扬麦33、垦麦58、宁麦30等,避免盲目引进高感病品种,减轻后期赤霉病流行风险。
3.推广药剂拌种。秋播种子药剂拌种是前移防控关口的重要措施。拌种时要总体考虑苗期和中后期小麦病虫发生种类,合理选择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或复配剂。鄂北产区宜选用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咯菌腈(或硅噻菌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吡虫啉、噻虫嗪等)包衣或拌种。江汉平原和鄂东产区宜选用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多粘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木霉菌等)+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吡虫啉、噻虫嗪等)包衣或拌种。拌种时,可添加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起拌种或包衣,以增强小麦抗(耐)病、抗逆能力。
4.坚持预防为主。江汉平原和鄂东产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抓住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这一关键时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第一次防治结束后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鄂北产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小麦抽穗扬花期做好花期预防,及时喷施对路药剂,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一旦遇连续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再组织第二次防治,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5.科学选用药剂。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江汉平原、鄂东产区选择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为主,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戊唑醇、丙硫·戊唑醇、丙唑·戊唑醇、醚菌·氟环唑、咪铜·氟环唑、井冈·戊唑醇等;鄂北地区视天气情况,合理选用以上化学农药和多粘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时可增加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以及磷酸二氢钾、新美洲星等叶面肥,做到“一喷三防”。
6.推进统防统治。大力推进以穗期赤霉病防治为主的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时效性强的难题。开展统防统治时,推荐选用植保无人机或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植保无人机施药液量3-5升/亩,飞行速度小于5米/秒,飞行高度(离小麦冠层的高度)2-4米。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7.及时抢收入仓。小麦进入收获期,应抢晴天或趁雨歇间隙,选择联合收割机或其他农机具及时收割、晾晒、筛选,如遇阴雨天气,应使用谷物烘干机进行烘干,确保小麦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含水量在15%以下),并及时入仓储存。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病菌大量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污染。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本技术适合全省小麦产区。
2. 2025年主要示范点。襄阳市襄州区、宜城市、樊城区、松滋市、天门市、京山市、枝江市、汉川市、随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秋播种子药剂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种传病虫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措施。各地要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合理选择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或复配剂进行包衣或拌种。拌种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预防时期,要实行见花打药,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及时喷施对路药剂,产品选耐雨水冲刷剂型。如果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同时要注重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联系人:周华众 许艳云 邓春林
联系电话:027-8738899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联系人:杨立军 龚双军 曾凡松
联系电话:027-88430581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张静柏
联系电话:027-87282130
4.曾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许*超
联系电话:18672237392
5.曾都区植物保护站
联系人:张*林
联系电话:13872886679
6.曾都区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
联系人:严*义
联系电话:13597826420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组装了一套集精准测报、绿色防控、高效药械、科学用药及统防统治于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通过试验示范验证,技术科学实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作为主推技术在全省主要农作物主产区推广应用多年。其中2023年,全省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柑橘、茶叶、蔬菜等作物共建立各级农药减量示范区1699个,核心示范面积314.21万亩,辐射面积超4057.12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粮食作物示范区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示范区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作物生长季农药减施1-3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30%,每亩节本增效100-200元。且田间瓢虫、食蚜蝇及蜘蛛等天敌数量增加,自然控害能力提升。
(二)技术要点
以“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为指引,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分类施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点着力于“替、精、统、综”。
一是“替”,即新型高效低风险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高效节约型施药方式替代传统低效施药方式。
二是“精”,即精准预测预报、精准适期防治指导与精准对靶施药技术。
三是“统”,即培育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病虫害统防统治。
四是“综”,即强化综合防治,推行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柑橘、茶叶、蔬菜七部分,其中水稻重点在当阳市、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监利市等5个市示范;小麦重点在宜城市、南漳县、随县、钟祥市等4个县(市)示范;玉米重点在枣阳市、襄州区2个市(区)示范;油菜重点在沙洋县、武穴市2个县(市)示范;柑橘重点在宜都市、枝江市和秭归县3个县(市)示范;茶叶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重点在英山县、五峰县和宣恩县3个县示范,蔬菜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重点在嘉鱼县、云梦县和长阳县3个县示范,每种作物的第一个示范县市为主示范点。各作物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均可辐射全省主产区。
(四)注意事项
贯彻“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措施,组织开展统防统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实施过程中各项技术有机融合,节本增效,且注意科学安全用药,严防药害事故等。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联系人:周华众
联系电话:027-87388991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联系人:杨立军 万鹏
联系电话:027-88430581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华红霞 付艳苹
联系电话:027-87281218
4.曾都区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
联系人:严*义
联系电话:13597826420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结合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综合考虑肥料特性、作物需肥情况、肥料效应、施肥机具等因素,集成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技术模式,重点解决因化肥表施、撒施等不合理施肥方式以及主要粮油作物施肥配方不科学、施用量大等问题。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施肥精准化、轻简化。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近3年来,以该技术的全部要素或部分技术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产区累计示范推广1700万亩次,其中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模式累计推广300万亩次、种肥同播技术模式1400万亩次。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施肥相比,该技术亩均减少化肥用量10%、肥料利用率提高8个百分点、节省施肥用工1-2个,作物产量增产10%,亩均节本增效25-123元,实现了节肥、增产、增效目的。
(二)技术要点
1.小麦、玉米、油菜等旱地整田要求。前茬作物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厘米并均匀抛撒在田面,用旋耕机旋耕田块,旋耕整地深度在10厘米以上。每隔3-4年结合犁耕,深翻1次,翻耕深度大于20厘米,土壤板结或犁底层较浅的田块适当增加耕深。根据田块性状制定作业路线,防止漏耕、重耕。
2.水稻田整田要求。前茬作物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厘米并均匀抛撒在田面,翻耕、灌水、泡田后,旋耕整地作业。整田后,田面耕整深浅一致、泥脚深度不大于30厘米、田块内高低落差小于3厘米、田面水深控制在1-2厘米。插秧前应自然落水沉泥,泥浆沉实时间长短应根据土壤质地情况而定,一般黏土沉实3-4天,壤土沉淀2-3天,砂质土沉淀1-2天,达到沉淀不板结、插秧不陷机,以指划沟缓缓合拢为宜。
3.肥料要求。颗粒均匀、表面光滑的圆粒型复合肥或掺混肥,粒径2-5毫米,颗粒强度>40N(196kPa以上),手捏不碎、吸湿少、不粘、不结块,吸湿率小于5%。掺混肥平均主导粒径(SGN)应在280-340之间,均匀度指数(UI)至少超过40,不同物料掺混时,UI值差别不超过15%。
4.主要农作物基肥施用方案。依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和湖北省不同区域粮油作物产量水平,确定施肥种类包含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含量,充分发挥养分间的协同增效作用。
(1)水稻基肥使用方案。早稻推荐配方肥配方18-12-11、中稻推荐配方肥配方24-9-13、晚稻推荐配方肥配方22-9-12,施用量35-40公斤/亩。一次性施用具有缓控释功能的配方肥(不追肥),早稻推荐配方24-12-11、中稻推荐配方28-9-13、晚稻推荐配方26-9-12,施用量35-40公斤/亩。配方肥中建议添加锌肥、硅肥。
(2)小麦基肥施用方案。推荐配方肥配方24-11-10,施用量30-35公斤/亩。一次性施用具有缓控释功能的配方肥(不追肥),推荐配方25-13-7,施用量40-50公斤/亩。配方肥中建议添加锌、钼等。
(3)玉米基肥施用方案。推荐配方肥配方22-10-13,施用量30-35公斤/亩。一次性施用具有缓控释功能的配方肥(不追肥),推荐配方25-11-9,施用量40-50公斤/亩。配方肥推荐添加锌、镁等。
(4)油菜基肥施用方案。推荐配方肥配方22-11-7,施用量30-35公斤/亩。一次性施用具有缓控释功能的配方肥(不追肥),推荐配方25-7-8,施用量40-50公斤/亩。配方肥建议添加硼肥、镁肥。
5.机械深施基肥。侧深施肥。选用带有侧深施肥机具的水稻插秧机,将肥料、秧苗一同作业。侧深施肥机具推荐带有加热装置的气吹式机具,应带肥料堵塞、漏施报警和显示装置。肥料施入深度为5厘米、秧苗侧方距离为3-5厘米。种肥同播。选用精量联合播种机械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厢沟、播种、深施肥、覆土等多道工序,实现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精量播种、侧深施肥、开沟防渍等多重目标。施肥行与播种行相距5-8厘米,施肥深度7-10厘米。
6.营养诊断。因地制宜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实时获取田间作物叶片光谱信息,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数据,筛选不同粮油作物主要养分状况敏感性光谱指标,结合土壤养分、化肥施用等数据,构建适合于不同种植区、不同种植品种、不同管理措施等多种生产目标需求的追肥期养分盈亏智能诊断模型,研判追肥方案。
7.追肥方案。水稻在分蘖期追施尿素5公斤/亩。小麦在起身期到拔节期根据苗情追施尿素5-7公斤/亩。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6-8公斤/亩,孕穗期追施尿素5-7公斤/亩、氯化钾2-3公斤/亩。油菜在越冬苗肥追施尿素5-8公斤/亩,薹肥根据苗情追施尿素3-5公斤/亩和氯化钾3-5公斤/亩。推荐采用无人机追肥。
8.叶面施肥。结合“一喷多促”,可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螯合态镁、锌等微量元素肥料。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适宜全省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主产区,优先推荐田块面积相对集中、平坦地区使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江夏区、新洲区、黄陂区、大冶市、阳新县、宜昌市夷陵区、枝江市、当阳市、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老河口市、谷城县、鄂州市、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荆州市荆州区、江陵县、公安县、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监利市、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应城市、汉川市、安陆市、蕲春县、团风县、麻城市、浠水县、黄梅县、武穴市、赤壁市、咸宁市咸安区、崇阳县、嘉鱼县、广水市、随州市曾都区、随县、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施肥机具应与插秧机(播种机)相匹配。选择适宜的侧深施肥机(种肥同播机),应能调整插秧密度(播种量)、插秧(播种)深度、行距、株距,施肥量、施肥深度,肥料与秧苗(种子)之间的距离。作业要均匀,无漏施、重复施用。播种作业完成后,清洗干净肥料箱、排肥管及施肥器,以免剩余的化肥损伤机具部件。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联系人:巩细民 戴志刚 李晶
联系电话:027-87292797
2.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鲁剑巍 李小坤 任涛
联系电话:027-87288589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联系人:刘波 邹娟
联系电话:027-88430560、87389584
4.曾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许*超
联系电话:18672237392
5.曾都区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
联系人:严*义
联系电话:13597826420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针对母猪营养供给不精准,妊娠期饲料消耗多,母猪体况肥,产弱仔多、奶水少和断奶后7天发情率低是导致繁殖性能低等问题,建立了种猪生产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母猪性能和膘情诊断;建立了母猪动态营养需要估计模型,突破了准确估计母猪营养需要的技术瓶颈;建立了母猪精准饲喂工程化技术,通过母猪性能和膘情诊断、动态营养需要估计、精准营养供给,以及使用功能性纤维等综合手段,可显著降低妊娠期饲料投入,降低仔猪初生弱仔发生率,提高母猪泌乳期采食量,并促进仔猪肠道微生物定殖,改善肠道健康状态,增加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实现母猪“抓妊娠带泌乳”,仔猪“抓初生带断奶”。该技术大面积示范应用可提高母猪繁殖效率,降低饲料粮消耗,实现节本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湖北、四川、广西、海南、陕西等省份较大范围推广应用,包括温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其中,生猪年出栏量全国前20强企业中的12家应用该技术,年均技术应用规模超过160万头母猪。
3.提质增效情况。应用该技术每头母猪每胎节约妊娠期饲料25-70公斤,节本62-175元;每头母猪每胎多提供断奶仔猪0.5头以上,仔猪断奶窝重提高5公斤以上。近5年累计推广900万头母猪,增收节支54.2亿元。
(二)技术要点
1.日粮配方优化。在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0.8-1.5%功能性纤维。根据母猪的胎次和性能水平确定适宜的营养水平。母猪预期产仔数小于12头时,饲料SID蛋氨酸:赖氨酸比为0.27;母猪预期产仔数不小于13头时,饲料SID 赖氨酸:蛋氨酸比为0.37。当初产母猪带仔数不小于13头时,饲料SID赖氨酸水平为1.14%,当2胎母猪带仔数不小于13头时,饲料SID赖氨酸水平为0.94%。
2.性能和膘情诊断。整理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以及妊娠110天的P2点背膘数据,导入种猪生产大数据分析系统中,自动拟合输出最佳理想分娩背膘。在不具备历史数据的猪场,可参考如下数据:美系、加系、丹系、法系母猪妊娠期的最佳背膘范围分别为18-20毫米、16-19毫米、15-18毫米、16-18毫米。待具备一定的数据积累后再进行理想背膘的拟合分析。
3.动态营养需要估计。测定母猪配种体重和P2点背膘厚度,在研发的动态营养需要量估计程序中输入母猪的配种体重、背膘、目标背膘、品种、胎次信息,程序反馈每头母猪妊娠期各阶段的营养需要量。再次设定饲料的营养水平后,输出妊娠各阶段的推荐采食量。
4.精准营养供给。在配种后4天、30天、60天和上产床当天依据动态营养需要量估计程序反馈的饲喂量,调整饲喂器的下料量;对于配备有可设置饲喂模式的自动饲喂器的猪场,可依据计算结果在配种前预设饲喂量;通过下料量校准使得下料偏差小于5%。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该技术适合全国规模猪场应用推广。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大冶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功能性纤维的指标要求。使用的功能性纤维要求水结合力≥20克/克;吸水膨胀性≥20毫升/克;达1/2最大产气量时间≤12小时,8小时产酸量≥20毫摩尔/升。
2.背膘测定。需配备A超或B超测定设备,准确测定P2点背膘。技术要点中的背膘标准为A超测定值。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彭健 魏宏逵 周远飞
联系电话:027-87282091
2.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黄京书
联系电话:027-87272219
3.曾都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联系人:许*
联系电话:13581409911
4.曾都区畜牧技术推广站
联系人:谢*帅
联系电话:15897616186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模式是指1栋全封闭蛋鸡舍,层叠笼养殖蛋鸡5万只以上,生产过程采用自动喂料机、自动集蛋机、传送带清粪机、湿帘风机、分级包装机5机配套进行蛋鸡绿色健康养殖。该技术模式能有效应对当前养殖用地短缺、蛋品质量不高和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推动蛋鸡设施化养殖,加快我省品牌蛋建设、实现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浠水、蕲春、麻城、安陆、京山等地进行示范应用,蛋鸡养殖规模超700万只。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养殖规模增加15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150%,品牌蛋数量提高30%,年只均蛋鸡节支增收超10元(平均产蛋率86%,死淘率7%)。按照年均养殖蛋鸡700万只计算,年可实现节支增收7000万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严控鸡苗质量。优先选择海兰灰、罗曼粉、京粉6号、神丹6号绿壳蛋鸡等国内外高产蛋鸡品种。商品鸡苗应来自种源性疫病净化彻底的父母代种鸡企业或规范的青年鸡场。雏鸡苗应确保批次一致、母源抗体一致、个体大小均匀。育成鸡苗新城疫、禽流感、支原体等防控达标、体重均匀度符合要求。
2.配齐设施设备。蛋鸡舍为双坡全封闭建筑,隔热保温和密闭性良好,鸡舍长度100米以内,舍间间隔10米以上。舍内地面、墙体平整光滑易冲洗。按照层叠鸡笼+5机配套作为基本要求进行设备配套。单栋5万只蛋鸡舍一般按照4层5列设计,长96米,宽15米,檐高4米。
3.做好无抗延养。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饲料饲喂严防霉变,采用全价配合料确保营养供应。产蛋期间使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等替代抗生素或化学合成兽药进行无抗养殖。通过加强舍内通风,做好水电保障,开展精细管理等措施实现高产延养。
4.保障生物安全。优化场舍布局,严格执行蛋鸡场防疫制度,做好鼠鸟虫害防治。结合区域特点,制订免疫程序,规范免疫操作,监测抗体变化。使用2种以上消毒剂进行鸡舍内外消毒。坚持大门口、生产区出入口、鸡舍出入口强制性消毒。严格落实每周清扫消毒,产蛋鸡带鸡消毒制度。
5.提高粪肥利用。采用传送带收集鸡粪,鸡粪日产日清,有固定场所堆放,有专业车辆运输,有配套处理设备。结合地区实际,采用翻抛堆肥/罐式发酵/风机烘干等工艺实现鸡粪无害化处理。鼓励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粪肥利用。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省内外所有中小规模蛋鸡养殖企业。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浠水县、京山市、安陆市、蕲春县、麻城市、孝感市孝南区、咸宁市咸安区等地。
(四)注意事项
做好高温季节舍内环境控制。可通过调控舍内通风、增加饲料营养浓度、降低养殖密度等举措,确保稳产高产。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蒲跃进 蔡传鹏 黄京书
联系电话:027-87272219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人:皮劲松 潘爱銮
联系电话:027-87156122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周祖涛 盛哲雅
联系电话:027-87282091
4.曾都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联系人:许*
联系电话:13581409911
5.曾都区畜牧技术推广站
联系人:谢*帅
联系电话:15897616186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针对陆基和水基淡水设施养殖过程中尾水连续排放、氮磷等含量高等问题,采用多级固液分离、生物净化与转化等核心技术方法,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手段提高淡水设施养殖尾水的处理效率,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超过90%,氮、磷去除率达65%以上,在实现尾水达标排放的同时,促进尾水的循环利用,节约养殖用水50%以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武汉、宜昌、十堰、襄阳、洪湖、公安等地15家经营主体示范应用,辐射推广至黄石、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咸宁、随州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13个市(州),覆盖37万立方米养殖水体。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初步估算,4000万亩养殖面积治理完成后,按总用水量(淡水)400亿立方米、节水50%计,每年可节约养殖用水200亿吨。通过尾水处理,可显著削减养殖尾水中固体悬浮物、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其中固体悬浮物的去除率高达90%以上,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在65%以上。此外,每年通过此技术处理的尾水可减少水产养殖排污量超过25%。
(二)技术要点
1.多级固液技术。多级固液分离技术是尾水处理中的关键初级处理步骤,主要目的是从养殖尾水中去除各种大小的悬浮固体,分为粗级筛选、中级筛选和细级过滤。
2.沉淀与絮凝技术。通过化学剂加速悬浮颗粒的聚集和沉降,从而快速清除水中的浊度和部分污染物。该技术在物理筛选之后使用,有效地桥接了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的技术间隙,提高了整个水处理系统的效率和水质。常用的絮凝剂包括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
3.生物净化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淡水设施渔业养殖尾水高效处理的核心环节,包括生物滤池和人工湿地系统。
4.配套过滤技术。过滤技术是尾水处理的最后阶段,用于去除经过前序处理后仍存在的细小悬浮颗粒和部分溶解物,确保出水质量符合排放或再利用标准。_x0007_①砂滤池:通过精细砂层过滤水中的悬浮颗粒,是一种物理过滤方式。_x0007_②活性炭过滤: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化合物、余氯及某些重金属。_x0007_③维护与替换:过滤材料需要定期清洗或替换,以保持过滤效率。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淡水设施渔业养殖尾水高效处理技术适宜于全省设施渔业养殖基地,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水质,还能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提供支持。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黄陂区、长江新区、宜昌市、枝江市、咸宁市咸安区、崇阳县、洪湖市、襄阳市谷城县、老河口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定制化系统设计: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养殖场进行个性化设计,充分考虑地理位置、水资源条件及养殖类型差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的适用性,还要考虑经济的可行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2.技术选择与集成:精确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处理技术和设备。例如,在水质较差或养殖密度较高的区域,可能需要更高效的固液分离技术或更强的生物处理能力。
3.环境影响评估:在技术推广前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确保技术实施不会对当地生态造成不利影响。考虑长期运行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变化,如底泥积累、重金属沉积等问题。
4.政策与法规遵循: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关于水污染控制和水质标准的法律法规。与当地环保机构密切合作,确保所有操作均符合法规要求。
5.系统的可持续运营:建立长效的运营和维护机制,包括定期的系统检查、故障排除和技术升级。确保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持续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对系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汤蓉 李大鹏
联系电话:027-87282113
2.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刘*洋 操*杰
联系电话:13339983475
曾都区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胡*斌
联系电话:13098447138
曾都区农业发展保障中心
联系人:惠*林
联系电话:13297277766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