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腹痛遇上影像检查:超声、CT、MRI各显神通
  • 发布日期:2025-07-31 08:37
  • 信息来源:曾都区医疗保障局
  • 编辑:徐玥莹
  • 【字体:
打印

腹痛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症状,从轻微的肠胃不适到危及生命的急腹症,背后的病因可能千差万别。当我们捂着肚子走进医院,医生常常会建议做影像检查,但面对超声、CT、MRI这些听起来高深的技术,很多人都会犯嘀咕:这些检查有啥区别?为什么偏偏让我做这个?其实,就像不同的侦探有各自擅长的破案方式,这三种影像检查在腹痛诊断中也各有神通。

超声:腹部检查的 “入门侦探”

超声检查就像一位温柔的 “入门侦探”,它利用高频声波穿透人体,通过组织反射的回声形成实时图像。这种检查没有辐射,操作灵活,价格相对低廉,是很多腹痛患者的首选初筛方式。

对于肝胆胰脾等实质性器官及胆囊,超声的表现尤为出色。胆囊虽为空腔脏器,但因其内多为胆汁,超声对其显示效果极佳。比如胆囊结石引发的右上腹绞痛,超声能清晰显示胆囊内的强回声光团,伴随着典型的 “声影”,就像石头在声波下露出了真面目;急性胆囊炎时,超声可发现胆囊壁增厚、水肿,甚至能看到胆囊周围的渗出液。对于孕妇或儿童的腹痛,超声更是首选,因为它不会对胎儿或发育中的身体造成辐射风险。

不过,这位 “入门侦探” 也有短板。当腹部存在大量气体(比如肠梗阻或胃肠胀气)时,声波会被气体反射,难以穿透至深层组织,就像被浓雾遮挡了视线。对于位置较深的器官(如胰腺)或肠道病变,超声的诊断能力也会打折扣。

CT:急症诊断的 “快速突击队”

如果说超声是细致的排查员,那么CT就是擅长快速攻坚的 “突击队”。它通过 X射线对腹部进行断层扫描,再经计算机重建出三维图像,能在短时间内清晰显示器官的结构和病变。

在急性腹痛的诊断中,CT堪称 “定海神针”。比如急性阑尾炎,CT能精准定位肿胀的阑尾和周围渗出的炎症;对于消化道穿孔,CT可发现腹腔内游离的气体,像找到漏气的气球一样明确病因;而对于输尿管结石引发的剧烈腰痛(常被误认为腹痛),CT能捕捉到毫米级的结石,甚至能判断结石的位置和大小,为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信息。

CT的优势还在于不受胃肠气体干扰,能清晰显示腹膜后器官和血管病变,比如主动脉夹层这种致命性疾病,CT血管成像(CTA)能在几分钟内明确诊断。不过,CT检查存在一定辐射,虽然单次检查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但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仍需谨慎选择。此外,做增强CT时需要注射造影剂,少数人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MRI:精细诊断的 “高级分析师”

MRI(磁共振成像)则像一位耐心细致的 “高级分析师”,它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让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共振,再通过计算机转换成高清图像。这种检查没有辐射,且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远超超声和CT。

对于慢性腹痛或需要明确病变性质的情况,MRI能发挥独特优势。比如肝脏的微小肿瘤、胰腺的早期炎症,MRI能通过多序列成像区分病变的良恶性;对于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MRI肠道成像(MRE)能清晰显示肠壁增厚、水肿和狭窄,甚至能评估炎症的活动度。

MRI尤其适合对辐射敏感的人群,比如多次接受CT检查的患者或儿童。但它也有明显局限:检查时间长(通常需要20-30分钟),不适合病情危急的患者;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的人可能无法进行MRI检查;而且费用较高,检查前需要空腹并去除所有金属物品,过程中机器的噪声也可能让部分人感到不适。

如何选择?让医生根据病情 “排兵布阵”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哪种检查最好?其实,没有 “万能” 的影像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排兵布阵”。

比如,儿童腹痛怀疑肠套叠,先做超声初筛;若超声无法明确,再考虑低剂量CT。孕妇腹痛优先选择超声,如需进一步检查,MRI是更安全的选择(孕中晚期可做)。急性腹痛(如疑似阑尾炎、消化道穿孔)首选CT,以便快速明确诊断;慢性腹痛(如反复上腹痛怀疑胰腺病变)则可能需要MRI来精细评估。

此外,检查的选择还会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对造影剂过敏的人无法做增强CT,但可能可以做MRI增强;体内有金属支架的患者不能做MRI,只能选择CT或超声。

需要强调的是,影像检查是医生的 “眼睛”,但不是唯一的诊断依据。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比如血常规提示感染时,影像检查会重点排查炎症部位;而肿瘤标志物升高时,会侧重寻找占位性病变。

腹痛的原因复杂多样,从简单的胃肠炎到凶险的腹腔出血,影像检查就像不同专长的侦探,帮助医生抽丝剥茧找到病因。面对检查建议时,不必过度焦虑或盲目拒绝,相信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式。毕竟,及时明确诊断,才能让治疗少走弯路,这才是缓解腹痛的关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