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这是刚热好的牛奶。”“牛奶?我不是刚喝过吗?”这句话让王先生心头一紧。把母亲接进城里住已有三个月,此前,他一直以为母亲只是不适应新环境,但后来母亲开始出现忘关煤气、反复询问同一件事等反常行为越来越频繁。于是,王先生带着母亲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过专科医生多维度检查,最终确诊老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医生分析道:老人初到城里,由于对陌生环境感到不安,不敢轻易出门,每日长时间枯坐发呆,社交活动锐减,大脑缺乏有效刺激。加之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她的认知衰退速度加剧,为疾病提供了“可乘之机”。医生开具了相关治疗药物,并建议家人多陪伴老人读报纸、识别水果,周末一同去公园散步、与邻居交流。坚持半年后,尽管王奶奶偶尔仍会忘事,但情绪不再暴躁,还能帮忙做些简单家务,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类似这样的患者其实不在少数。许多人认为“人老了记性差、反应慢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导致许多老人错失了干预的最佳时机。今天,我们就跟随专业医生一起揭开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秘面纱,学习科学防护方法,一同守护家人的认知健康。
一 它不是 “老了忘事”,而是大脑在 “生病”
提及阿尔茨海默病,许多人常将其与“老年痴呆”相混淆,甚至误认为是衰老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是一种逐步恶化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与正常的衰老过程存在本质差异。大脑犹如一个精密的“司令部”,神经细胞在其中负责传递信息并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而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存在两种主要的“破坏者”:一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斑块”,它会阻碍神经信号的传递;二是Tau蛋白扭曲缠绕形成的“缠结”,它会破坏神经细胞的结构。这两种有害物质共同作用,损伤神经细胞并导致其死亡,最终引发大脑功能的全面衰退。这种衰退并非突然发生,早期已有明显征兆:记忆力逐渐减退,难以记住近期发生的事情,却对几十年前的往事印象深刻;判断力明显下降,例如在冬天穿着棉袄却说要前往避暑,或在购物时算不清钱款;出现语言障碍,想说的话难以表达,甚至无法叫出家人的名字;性格发生显著变化,原本温和的人可能变得暴躁多疑,或是沉默寡言,对事物失去兴趣。到了后期,患者可能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连吃饭、穿衣等基本日常活动都需要他人协助。
二 这些 “风险信号”千万别忽视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了解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更早地进行预防:
年龄:65岁是一个关键节点,此后患病风险随年龄逐年递增,85岁后风险超过50%。
家族史:若直系亲属曾患此病,自身患病风险较普通人高出2-3倍。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疾病会损害血管,影响大脑供血,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社交孤立和独处、吸烟、过量饮酒等因素均会加速认知衰退。
长期不动脑:大脑犹如机器,长期闲置会“生锈”。退休后若仅限于看电视、发呆,不读书、不学习新技能,认知能力将逐渐下降。
三 早发现、早干预,能延缓病情进展
不少人担心阿尔茨海默病无法根治,认为即使发现也无济于事。然而,尽管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但早期诊断和规范干预能够有效延缓病情发展,使患者更长时间保持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若怀疑家人存在认知问题,建议前往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就诊。医生会通过问诊了解症状、病史和生活习惯,使用认知量表进行测试,评估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并通过血液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认知下降的疾病,必要时还会进行头颅核磁或PET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医生将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涵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两个方面。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记忆力、缓解精神症状;非药物干预同样至关重要,例如进行认知训练,采用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等方式改善情绪,帮助患者维持认知功能。
四、做好这 5 点,帮大脑 “防衰老”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应从年轻时着手,无论年龄大小,均可遵循以下五点建议:
1. 勤于动脑:通过阅读书籍、浏览报纸、下棋、学习书法、使用智能手机等方式,每天投入30分钟,即可保持大脑活跃。退休老人可积极参与社区书法班、合唱团等活动,既锻炼大脑又能拓展社交圈。
2. 积极社交:避免孤独感,常与家人朋友交流、逛街,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或广场舞等集体活动。即便每日与邻居简单寒暄、闲聊家常,也能为大脑提供积极刺激。
3. 坚持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等。老年人可在饭后散步30分钟,既活动筋骨又不会过度疲劳。
4. 健康饮食:推荐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蔬菜(如菠菜、西蓝花)、水果(如蓝莓、苹果)、坚果(如核桃、杏仁,每日一小把)以及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鳕鱼,每周2-3次)。减少红肉和甜食的摄入,烹饪时注重清淡,少盐少油,以保护心脑血管和大脑健康。
5. 控制慢性病: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一旦确诊患有慢性病,须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并调整生活习惯,确保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五、家人的陪伴,是最好的 “良药”
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言,家人的理解与陪伴远比药物更为重要。患者可能会因记忆力减退而感到自卑和焦虑,或因做事不利而自责,此时家人的态度尤为关键:应多沟通、少指责,说话时放慢语速、保持温和语气,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当患者反复询问同一问题时,需耐心回应,避免表现出不耐烦。
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例如每天7点起床、8点吃早饭,以增强其安全感。同时,鼓励患者参与摆碗筷、叠衣服等简单家务,从而提升其自信心。
善用各类提醒工具,在客厅、卧室张贴便签,提醒患者出门带钥匙、关煤气;利用手机闹钟提醒其按时吃药、吃饭;在日历上标注重要日期。
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将剪刀、菜刀等尖锐物品妥善锁存,保持地面干燥以防跌倒,门口贴上家人联系方式以防走失,必要时可为患者佩戴定位手环。
阿尔茨海默病犹如一场“漫长的告别”,它会悄然偷走患者的记忆,却无法夺走家人的爱。许多患者在病情后期虽无法认出自己的孩子,但握住孩子的手仍能感受到温暖;尽管忘记了许多事情,却依然记得喜欢吃老伴亲手包的饺子。希望每一位患者和家庭能够保持希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终将找到阻止记忆流失的钥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