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区何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模范”
  • 发布时间:2023-12-29 17:46
  • 信息来源:曾都发布
  • 审核人:张金莉
  • 【字体:
打印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近三年来,受理矛盾纠纷1780件,成功调处1700起,调解率达95.8%。日前,曾都区何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随州市首个“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近年来,该镇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选优配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在阵地建设、法治宣传、发动群众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纠纷消除在萌芽。

党员示范带动 变“上访”为“下访”

“申请危房改造需要什么手续?”“我的耕地流出整改退林还耕补助何时到位?”“邻居占用了我家门前的空地,该找谁说理?”一块空地,几把椅子,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这是不久前,发生在该镇辽原村的一幕。

面对村民接连发问,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包村干部夏君一一耐心解答。他说:“以前村民上访得花半天时间到镇上,现在我们直接到‘家门口’解决问题,效率极大提高。”

在何店,党员干部下村开展“村湾夜话”的场景并不少见。今年以来,该镇积极探索党员干部下沉常态化,健全“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发动党员干部主动下村入户,到村民家中串串门、唠唠嗑,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夯实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截至目前,全镇党员干部共下访350余次,调解会商80余次,实现赴省进京“零”上访。

建强法律队伍 变“信访”为“信法”

“这件事困扰我们很久了,多亏有法律顾问帮忙,才得以解决问题。”汪谌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德成说。

据了解,金某于2019年流转汪谌村集体土地152亩种植水果,从2019年起,租期为10年,双方约定每年支付租金12万余元,但金某交了一年租金后就再未支付,村委会多次联系未果,在法律顾问熊伟的协助下,汪谌村通过法律途径追回了村集体土地租赁金。

“现在越来越多人养成了遇事找法的习惯,人人都信法,凡事都讲法,矛盾纠纷自然就少了。”该镇司法所所长刘军感慨道。

为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该镇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定期举办法治大讲堂19次,选取25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党员群众,充实到“法律明白人”队伍中去,用法治方式定纷止争、断事评案。

如今,该镇已培育“法律明白人”160余名,基本实现村村全覆盖,建成法治文化广场10处,设置法治文化宣传栏168块,依法接诉、用法办诉、靠法维权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群众共同参与 变“你们”为“我们”

“我上访反映占用林地问题后,包大哥多次到王店村里了解情况,耐心细致讲解政策,解开了我多年的‘心结’……”近日,在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内,村民王某某激动地说道。

原来,矛盾双方本是叔侄,关系和睦,但因一方未经同意烧毁林地建房,导致两人心生嫌隙,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愈演愈烈,迟迟未能解决。

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金牌调解员、信访助理包益树在了解情况后,迅速联系镇林业站、国土所、村干部及熟悉情况的老党员,到现场指认原山场界限,商讨赔付事宜。在得知两人是亲戚关系后,包益树又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找到双方亲属,一起做思想工作,最终协商一致,矛盾成功化解。

包益树从事信访工作多年,面对主体多元、对象多样的矛盾纠纷,他有自己的一套心得,用他的话说,“化解矛盾,要用群众的智慧解决群众的难题。一个人的力量不大,但大家齐心协力,就不怕有难啃的‘硬骨头’。”

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网格员、新乡贤、“五老人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族长、老教师、老模范)等群体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聘请7名调解经验丰富的资深退休干部和乡贤组建镇级调解队伍,负责指挥调度参与日常调解工作。同时,选聘106名有经验、素质高、能力强的村民代表充实村级调解力量,负责处理身边小矛盾、小纠纷,促进矛盾纠纷化解率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