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仔到全能农机手丨90后种粮大户李成林的“稻田守望”
  • 发布时间:2022-05-16 11:05
  • 信息来源:区委宣传部
  • 审核人:谢沛霖
  • 【字体:
打印

“今年的根盘得非常好,过不了几天,第一茬秧苗就要开始插了。”进入4月下旬后,万店镇槐东村种粮大户李成林,每天都会去苗床田边转转,撸起防晒服的袖子,熟练地托起一盘秧苗,小心翼翼地将秧苗翻卷起来,仔细地看根盘长势。

1991年出生的李成林,是万店镇成林家庭农场负责人,掌管着农场承包的近1000亩农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时长01:24


“种蔬菜有搞头,比打工强多了”

李成林13岁时,跟着师傅前往北京学习电焊工。但在一次施工中,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左手受伤,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三根手指被切割掉一半。虽然疼得钻心,但李成林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很快就出院了。

李成林聪明好学、操作能力强,学了将近两年,将电焊技术全部掌握,开始跟着师傅打工赚钱。

年轻的李成林气血方刚,一心想创业。2010年,他和朋友两人筹集80多万元,到上海经营一家不锈钢门店,但是没有经验和资源,一直未能打开市场,最终关门闭店。无奈之下,又开始四处打工的日子。


曾经,李成林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在上海过着快节奏的飘零生活。然而,大城市的万千霓虹,终究抵不过家乡一盏暖灯。当爷爷奶奶、父母逐渐老去,李成林左思右想:只要有想法,农村也有舞台,家乡是历练人生的大课堂。2012年底,他选择辞去工作,回到家乡种植蔬菜。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2013年开年,他投入了20多万,流转了30亩土地建钢管棚种植蔬菜。一年干下来,年底一盘账:纯赚十多万。

“种蔬菜有搞头,比打工强多了!”一家人非常开心,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家里买了一辆小汽车。随后,2014年、2015年连着种了两年蔬菜,每年效益都很不错。

2016年,爷爷奶奶都生病瘫痪在床,再加上二胎出生了,家中事情忙得团团转,无暇顾及蔬菜大棚。孝老爱亲的李成林,将大棚忍痛转让,安心在家里伺候爷爷奶奶,照顾两个孩子。


“不能让这么好的田空着”

“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将来谁来种地?”“让这么好的田空着,多可惜呀!”那几年,李成林在家中观察发现,很多田没人种,这些念头一直在心间盘旋。

2016年底,他计划着当一名地地道道的“种田人”,流转了周边600多亩田,准备大干一场。

虽然从小看着父母亲在农田里摸爬滚打,但李成林哪里会种地?父亲李桂江是个种粮能手,一点一点手把手地教。资金不够,妻子王静从娘家借了30万元交到他的手上。

李成林每天开着电动三轮车在田间忙碌不停


既然想大规模种田,农业机械化设备必不可少。李成林先后投入40多万元建好烘干房,购买两台插秧机、旋耕机。

回忆起当初大规模种田的想法,他笑着说当时有点单纯,想法太简单:“一亩田赚300元,我种600多亩地,怎么着也可以赚20万吧!”

梦想很美好,现实往往很残酷。2017年、2018年、2019年,万店镇连续三年干旱,导致连亏三年。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想过会放弃。”李成林咬着牙关坚持了下来,2020年,终于迎来了曙光,600多亩地纯赚了20多万元。

李成林在父亲的教导下,泡种、育苗、插秧、看水、打药、收割等农活越来越熟练,父子俩种田很仔细,把每一块田都当成自家农田精心管理。附近村民看在眼里,很信任他们,纷纷主动找上门流转土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今年种植将近1000亩。


“只要肯吃苦,一定有收获”

当初决定回家种田时,李成林才刚满21岁。同龄人有的在上大学,有的刚刚踏入社会。

他清楚地记得曾有人说过:“李成林简直吃多了,年纪轻轻竟然回家种田去了。”“干电焊不挺好吗,搞得好一个月能有一万多呢,回去种地丢不丢人?”

旁人的冷嘲热讽,亲朋好友的苦心劝导,他都一笑而过,在社会上已闯荡8年多的李成林,心中目标异常坚定。“打工是替别人赚钱,自己创业种田,只要肯吃苦,一定有收获!”

今年新买的两台插秧机


在时代的大潮中,李成林把农业玩得很潮。他精心钻研水稻种植技术,搞规模化种植,还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陆续购齐农机设备:1台烘干机、3台旋耕机、4台插秧机、1台育秧机、1台无人机、1辆挖机、1辆铲车、1辆洒水车、1辆农用车,实现了种植全程机械化。

李成林深知,自己文化知识不多,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各类学习培训,他都积极报名参加,还自学考过了各类工程机械设备证书。他把自己“逼”成了一名“全能农机手”,不仅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农机,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还会维修。


槐东村支部委员李海东和李成林是发小,从小一起长大。“他爱动脑筋、肯钻研,也吃得起苦。”李海东笑着回忆,当初学开挖机时,李成林差点翻车摔到田里,吃了不少苦。

普通的旋耕机手,一天可作业70—80亩农田,但李成林一天作业100多亩是常态,最高纪录时一天作业225亩。除了动作麻利、技术过硬,李成林还特别能吃苦。农忙季节,他每天早上5点下田,常常忙到深夜,原本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

家里人也非常支持他,妻子王静跟着李成林种田的这些年,已经变成了“女汉子”,学会了开插秧机,农机手不够时,她也会帮忙。

如今,除了种植自家承包的1000亩田地,还为槐东村、红石岗村一带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代育秧2000多亩。


“我想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努力终归有回报,如今李成林水稻种植规模近1000亩,加上社会化服务,一年产值近300万元,一年纯收入六七十万元。作为一名90后,李成林不满足于种植水稻,他有更大的梦想,希望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万店镇蔬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李成林积极加入蔬菜种植队伍。李成林的朋友刘书铭是小河沟村人,去年底,在李成林的带动下,二人分别在槐东村流转土地,建起了蔬菜大棚,种植黄瓜、茄子等蔬菜。二人将资源整合、互帮互助,销路不愁。


大棚种植的黄瓜、茄子生长势头很好,如今进入丰产期,每天忙着采摘、销售。采访中,成箱的黄瓜正在装车,刘书铭边搬货边乐呵呵地说,“现在一天可以卖1万多块钱哩。”

蔬菜大棚忙时,李成林聘请附近30多名村民帮忙种植、采摘、管理,闲时也有10多人在大棚里忙碌着。75岁的李明兰在大棚里采摘黄瓜:“年纪大了闲不住,在这里做点手上活,家里多一份收入。”

采访中,从随州城区来给合作社送农资的老板项华健,对李成林赞不绝口:“做人豪爽、讲诚信,做事有想法、干劲十足。”二人合作已有六七年,李成林爱动脑筋,有想法,带动其他大户、农户集体采购农资,有效地降低农资采购成本,大家都受益。


去年,李成林还承包了18亩鱼塘,在水塘边开了一个农家乐餐馆,下一步还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农旅融合的想法。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农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永远不会过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一定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我相信自己可以大展拳脚、大有可为。”站在苗床田边,望着那一片葱葱郁郁的小秧苗,李成林坚定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图文:晓枝 刘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