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场以“走进红色地标九口堰”为主题的群众性纪念活动在此举行。当晚,革命烈士孙志盖的英雄事迹成为精彩动人的篇章。
“从被进步思想触动的青年,到舍身倒在革命路上的烈士,孙志盖用40年时光,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活动现场,曾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宣讲员叶璐走上讲台,深情讲述革命烈士孙志盖的一生。台下,端坐的孙志盖长孙孙兆卫眼中泛起泪光,紧握的双手难掩内心激动。
时间回溯至1890年,孙志盖出生于湖北随县洛阳店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彼时,他本可承袭祖业,过上安稳富足的乡绅生活,但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一颗救国救民的火种在他心底悄然点燃。
1936年,当地土匪横行,乡邻深受其害。孙志盖毅然挺身而出,牵头组建“黄学”自卫队,手持竹杖带领乡亲们抵御匪患,成为守护一方安宁的“带头人”。1938年,鄂豫抗敌委员会政治工作队进驻九口堰,孙志盖与新四军战士彻夜长谈,革命信仰的光芒照亮了他的前路。 这一晚,他找到了毕生追寻的方向。
此后,孙志盖的人生彻底与革命事业紧紧连在一起。他将自家宅院腾出来,作为随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地;散尽多年积蓄支援抗战,还亲手将两个儿子送上抗日前线,用行动践行“家国为先”的誓言。
1941年,随南遭遇严重旱灾,田间颗粒无收,百姓饥肠辘辘。时任随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的孙志盖,在动员大会上作出一个震撼全场的决定:捐出家中仅存的二十石粮食。灾荒岁月里,他没有端着“官员架子”,而是卷起裤腿走进泥泞水田,与农民并肩插秧;为解物资短缺难题,他带领群众烧木炭、编竹器发展生产,还亲自押运货物,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为百姓换回急需的生活物资。在他的带领下,随南县不仅成功战胜灾荒,更超额完成边区公粮任务,成为鄂豫边区的“模范县”。
皖南事变后,随南抗日根据地陷入敌人重重包围,陷入绝境。已是52岁的孙志盖却临危不乱,率领县大队奇袭汉阳敌人物资站。战斗中,他手持短枪冲锋在前,带领队员夺回大批宝贵物资,成功打破敌人的封锁,为根据地守住了“生命线”。
革命路上的考验,远比想象中残酷。1945年,敌人抓走孙志盖的妻子,对其严刑拷打,试图逼迫孙志盖屈服。他在无人处掩面痛哭,可擦干眼泪后,只留下一句坚定的誓言:“干革命总会有牺牲,我宁死不做两世人。”
同年12月,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长子孙文虎在运送抗战经费时不幸被敌人杀害。强忍悲痛,孙志盖安葬好儿子,转身再次投入紧张的抗战工作,将丧子之痛化作前行的力量。
1946年,孙志盖响应组织号召,远赴东北参加解放战争,后任鹤岗市副市长。1950年春节,身在异乡的他提笔写下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土的思念:“洛阳是生我哺育我的热土……”谁也未曾想到,这封饱含深情的家书,竟成了他的绝笔。
七个月后,因被敌特分子毒害,孙志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享年61岁。
他用一生诠释了“革命者”的担当,而这份担当,也刻进了家族的血脉。“爷爷是随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建设者之一,大伯孙文虎同样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英勇献身。他们是孙氏家族‘一门两忠烈’的杰出代表。”活动现场,孙兆卫向记者分享家族故事时,语气中满是自豪。
今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孙兆卫历时三年撰写的《我的爷爷——烈士孙志盖》一书前不久正式出版。“作为烈士后人,这本书是我们献给爷爷最好的礼物,希望革命后辈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把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