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神农公园晨练 一座座香菇大棚,带来丰收喜悦。一件件民生实事,带来幸福笑容。曾都,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努力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决战脱贫攻坚,提升“小康指数” 7月16日,洛阳镇九口堰村香菇大棚内,菌棒整齐罗列,贫困户刘克友忙着浇水,期盼今年有个好收成。“村里免费提供香菇大棚,我种植3万袋,行情好的话能收入9万元,今年就可以脱贫了。”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曾都区按照“贫困户跟着产业走,干部跟着贫困户走,企业跟着干部走”的思路,大力发展香菇、艾叶、银杏、鱼虾、光伏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该区紧盯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今年上半年,先后实施危房改造588户,落实基本医疗报销5318人次,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1624人,高中免学杂费325人,并为5968名低保对象、1636名特困人员提供生活补助。 当前,曾都区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区上下将扛起“决战决胜”的责任和担当,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总决战的全面胜利。 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幸福指数” 夏日炎炎,曾都经济开发区新五丰学校建设工地一片繁忙。“学校计划投资2亿元,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超级大班现象。”该校校长董进介绍。 新五丰学校只是曾都区解决“上学难”的一个缩影。近5年来,该区深入推进“强班子、名教师、好学生”工程,改扩建学校57所,招录教师503人,交流城乡教师595人。 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一项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同步推进。近5年来,该区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升。34万人次享受基本医疗救助和重特大医疗救助。城镇新增就业2145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13万元。新建及改造通村公路673公里,完成棚户区改造2800余户。低保、特困供养全面提标,惠及8.34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3.98亿元。 白云湖学校改建,“幸福食堂”为老年人免费送餐,省级健康促进区创建……一批民生项目、民生实事正落地开花,温暖民心。 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和谐指数” “事不出门,就能解决!”7月16日,曾都区西城办事处草店子社区居民廖先知,为社区“访议解”工作点赞。当日,社区党员赵加强上门走访,得知下水道堵塞、影响生活后,立即联系相关部门,问题当日解决。 曾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基层服务从“为群众端菜”到“让群众点菜”,基层治理从“有求必应”到“一呼百应”。今年以来,深入开展“逢四说事”和“访民情、议民事、解民难”活动,开通民意“直通车”,选聘800余名党员干部担任接待员,化解矛盾纠纷1900余件。 在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的同时,该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推进扫黑除恶、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连续15年实现命案全破,不断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