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县(市、区)农村综改办:
为切实防止和纠正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举债建设,形成新的村级债务,增加农民负担的隐患,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深化减轻农民负担思想认识
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逐步加大,我省农民负担总体上保持在较低水平,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但必须看到,部分地方放松农民负担监管的倾向有所抬头,农民负担反的隐患仍然存在。部分地方在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业补及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中,项目资金来源渠道不落实,涉历农民负担的问题把关不严,举债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减轻农民负担是党和国家在农朴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农民负担只能减轻,不能加重,农民负担的监管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新的思路和举措,坚持不懈地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认真开展村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
村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环节,是政策的灵魂和生命。只有充分开展民主议事,实行民主决策,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什么、怎么建交给农民,才能精准对接农村所需、农村所盼、民心所向;才能卸掉农民群众的思想包袱,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让农民群众有切实的获得感。各地要抓住这一关键环节,把项目选择权交给农民,严禁基层干部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以行政决定当农民的家;严禁以村组干部意见代替村民议事;没有充分经过民主议事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
三、严格把握筹资筹劳政策界限
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引导发动农民群众参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各地在实践中必须把握政策界限,注重做好三个方面工作,防止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一是必须严格执行省政府规定的政策和标准,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变通;超出村内公益事业建设范围的,不得开展筹资筹劳;违反民主议事程序的,不得开展筹资筹劳;明确规定由各级财政支出的项目,不得开展筹资筹劳;当年没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不得开展筹资筹劳,坚决制止将筹资筹劳作为固定收费项目;不得虚列筹资和筹劳折资。二是坚持量力而行,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原则。是否筹资筹劳、筹资筹劳多少由农民民主议定,量力而行。筹资筹劳的议事范围一般为行政村,必要时可以按照受益主体和筹资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将议事范围缩小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三是完善自愿捐资手续,严禁以自愿捐资、自愿以资代劳等名义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
四、严禁举债搞建设
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严禁脱离实际,相互攀比,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严禁举债搞建设,严禁新增村级债务。县市农村综改部门在审批立项时,既要加大对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的审查,也要加大对项目资金来源的审查。农民筹资筹劳、捐赠情况,要经农民负担监管部门审核,严防加重农民负担。
五、完善财政补助资金使用和监管方式
为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各地要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方式:一是实行资金预拨和清算制。为推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早启动、早完成、早见效,各地可根据项目立项和实施进度等情况,预拨部分奖补资金,项目建设和奖补并行,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办理清算,避免行政村尤其是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的行政村垫资建设。二是严格加强资金监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和报账制,财政部门要严格审核各类项目资料和票据,严防虚报、套取、截留和挪用。要积极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确保跟踪监管及时到位。三是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县市农村综改办要与县级统筹资金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主动对接,参与制定年度统筹规划和资金方案,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与统筹规划的有效衔接配套。
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党的强农惠农政策重要内容。各地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财政奖补资金能够真正落实到村到组,惠及到农民群众身上。县级是组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农村综改部门具体承担项目申报、审批、资金拨付、日常性监管、检查验收等工作,乡镇及财政所负有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责任。农民群众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实施主体。2017年起,县级政府、农村综改部门、乡镇政府、乡镇财政所、行政村应各明确一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责任人和经办人,上报省农村综改办备案。对下列侵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依规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经办人的责任:超标准开展筹资筹劳;超出村内公益事业建设范围开展筹资筹劳;当年没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开展筹资筹劳;将筹资筹劳作为固定收费项目;假借自愿捐资行集资、摊派之实;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来源审核不严,造成村级举债建设、新增村级债务;滞拨财政奖补资金,造成村级大量垫资建设;资金监管不力,落实到项目的财政奖补资金被截留挪用等。
湖北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主管:随州市曾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722-3222419 E-mail:szzdzfw@163.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4213030010
鄂ICP备12012800号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29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