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居民积分制管理 构建和谐文明新社区
项 目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积分制管理在社区日常工作中的推行,全面加强社区居民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居民志愿者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志愿者的作用,激发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管理水平。曾都区通津桥社区联合曾都区爱心格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推行社区治理积分制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小区:
曾都区通津桥社区
二、指导思想
结合通津桥社区实际情况,以积分制促进社区居民充分参与社区自治,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用行动传递正能量,树立社区道德文明新风尚,为打造平安社区,为居民营造祥和安定的社会氛围,文明风气日益增强。
三、工作目标
积分制管理是让所有的单位、商户、社团、家庭、居民能够持续参加社区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所有的单位、商户、社团、家庭、居民平等参与、平等兑换,不再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切实破解社区工作中管理难、组织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充分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不断弘扬社会正能量,从而达到促进社区和谐,实现社会共治共享的目标。
四、积分对象
居民、家庭、单位(商户、社团)、党员、社区工作人员。
五、制定积分管理制度及积分兑换清单
一、原则要求
(一)坚持自愿,鼓励参与。充分尊重志愿者个人意愿,自愿参加,量力而行,不得强制参与、变相摊派。同时,强化正向激励,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积分制管理中来。
(二)简便易行,公平合理。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推进积分制管理各个环节更加简便易行,更加贴合群众需求。禁止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并根据积分项目的难度、工作强度、技术含量等确定积分分值,确保公平合理。
(三)公开兑现,重在精神激励。专人负责,坚持积分过程全纪录、积分兑换全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坚持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激发志愿者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主动力,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积分制管理的浓厚氛围。
二、参与对象和实施主体
(一)参与对象。参与对象为本社区志愿者,以志愿者个体为单位积分。
(二)实施主体。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志愿者积分制管理的实施主体。成立由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组成的积分制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本社区积分制管理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社区“两委”负责统筹协调积分制实施。爱心格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策划各类实行积分的公益活动或项目。网格员及各志愿小分队队长负责宣传积分制管理办法,协助做好积分申报、记录、初审等具体工作。
三、积分内容和参考分值
社区志愿者积分可分为公益(志愿服务)积分、行为规范(自我管理)积分、爱心捐赠积分等类别。
(一)公益(志愿服务)积分
1.体力劳动:是指具有行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公益劳动,如打扫公共卫生、参加义务植树等,积分区间为1—5分/人·次·小时。 2.脑力(技能)劳动:是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能从事的公益劳动,如理论宣讲、法律咨询、义诊、为中小学生辅导功课等,积分分值视情况确定。
3.关爱服务:作为关爱服务联系人,对临近住所的空巢老年人、残疾人、农村留守老年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定期走访,给予力所能及关心帮助,有突发情况及时报告居民委员会,每个月固定积分,积分区间为50—100分/月。
4.应急突击:参与防范和处置社区遇到的临时性、突发性事件,如参与疫情防控、防汛抗旱、排渍排涝等,积分区间为10 —20分/人·次·小时。
(二)行为规范(自我管理)积分
主要依据居民公约,按照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平安社区、保障群众权益、化解矛盾纠纷、引导民风民俗等类别设置若干积分事项,赋予一定积分,对违反有关规定的扣减相应积分。(为便于实际操作,可设置若干项负面约束情形为积分事项,如不得违规办酒席、不得高空抛物等。)
(三)爱心捐赠积分
爱心捐赠积分包括捐物积分和捐款积分两类。捐物积分根据捐赠物品价值确定积分分值,捐款积分根据捐款金额确定积分分值。原则上每捐赠10元款物积1分,依次累加。
四、积分认定和运用
积分认定和运用具体操作流程为:志愿者自行申报或他人代为申报—网格员或志愿各小分队队长采集初审—积分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公示栏公示—记录积分(可采取信息系统、APP软件、电子表格、纸质等方式记录)—公布积分—兑换积分—公布积分兑换情况等。
积分申报要实事求是、符合规范、注重时效。采集初审要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提高效率,切实掌握积分事项发生时间、地点、事由和相关证据。审核确定后的积分和积分兑换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行为规范(自我管理)积分,根据各志愿小分队评议、社区日常检查考评掌握情况据实扣分。
社区结合实际,制定积分兑换清单。积分运用要立足需求、量力而行、功酬相当,综合运用精神奖励、政策激励、兑换服务奖励以及物质奖励等办法,充分调动积分对象参与积分制管理的积极性。积分兑换后,做好兑换记录。积分一般一个月兑换一次(兑换频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结合其他活动进行),1个积分折算为0.1—1元人民币(根据兑换物资筹集情况确定每个积分的价值)。社区将充分挖掘、整合辖区内资源,通过争取驻社区单位帮扶、吸引社会捐赠、集体经济投入、利用省慈善总会“社区互助”平台募集等办法,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筹集奖励经费,为积分兑换提供资源保障。
通津桥社区积分兑换清单
积分类别 | 积分事项 | 参考分值 | |
公益(志愿服务)积分 | 体力劳动 | 1.打扫公共场所卫生、清运垃圾 | 1-5分/人·小时 |
2.清理沟渠、楼道杂物、牛皮癣等 | |||
3.参加义务植树 | |||
4.义务治安巡逻 | |||
脑力(技能)劳动 | 1.担任党小组长、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等并认真履职 | 1年积10—50分(一般组织主要负责人积分分值为其他成员的2倍以上) | |
2.提出社区治理的合理化建议并被社区采纳 | 每条建议积5分 | ||
3.链接社会资源(物资、项目、场地等) | 视情况定积分值 | ||
4.调解家庭、邻里矛盾纠纷 | 成功调解 1 起积 5 分 | ||
5.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进行文明劝导 | 劝导一次积2分 | ||
6.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走访慰问、关爱特殊群体、庆祝纪念、文体、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 | 1-5分/人·小时 | ||
7.政策理论宣讲 | 5-10分/人·小时 | ||
8.开展健康、环保、法律、科技、文化等知识讲座 | |||
9.承担舞蹈、声乐、棋类、书法、绘画等课程教学 | |||
10.为中小学生辅导功课 | |||
11.心理、法律等咨询服务 | |||
12.义诊、义务家政等服务 | |||
关爱服务 | 对临近住所的空巢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定期走访,提供力所能及关心帮助,有突发情况及时报告居民委员会 | 50—100分/人·月 | |
应急突击 | 1.疫情防控 | 10-20分/人·小时 | |
2.防汛抗旱 | |||
3.排渍排涝 | |||
4.铲冰除雪 | |||
5.抢险救援 | |||
6.见义勇为 | |||
行为规范(自我管理)积分
| 规范日常行为 | 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 | 主要依据居民公约,设置若干积分事项,赋予一定积分,违反有关规定的,扣减相应积分
|
维护公共秩序 | 爱护公共设施、文明饲养宠物、规范养犬行为等 | ||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综合利用废弃物等 | ||
建设平安社区 | 遵纪守法,群防群治,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歪风邪气作斗争等 | ||
保障群众权益 |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依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正当合法权益等 | ||
化解矛盾纠纷 | 坚持自愿平等,遇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互谅互让,通过人民调解等方式友好解决矛盾纠纷等 | ||
引导民风民俗 | 弘扬向上向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扶危济困等优良传统,推进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等 | ||
s爱心捐赠积分 | 捐物 积分 | 每捐赠价值10元物资积1分 | |
捐款 积分 | 每捐赠10元人民币积1分 |
六、积分申报方式:
积分申请可通过社区积分制管理平台进行自行申报,也可以由社区工作者或各志愿小分队队长代为申报。
七、积分运用:
积分奖励实行累计使用,奖励之后不清零。奖励方式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积分内容、不同时间阶段进行分类排名分类奖励。
八、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社区成立居民代表、志愿者、网格员、社区“两委”干部等组成的积分制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本社区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社区干部负责统筹协调,爱心格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策划各类社会治理实践活动。网格员、各志愿小分队队长负责宣传积分制管理办法,为居民做好积分申报、记录、初申等具体工作,积分制管理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委员会监督。
(二)加强宣传引导。社区将通过宣传专栏、宣传展板、宣传单、QQ、微信、网格入户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现代媒介及时报道社区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和工作经验,在社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保障积分兑现落实、社区将争取上级政府和辖区企事业单位支持,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社区积分制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有保障。
九、开展“人人参与志愿积分 人人共建幸福家园”主题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暨总结表彰活动
通过前期各志愿服务队推荐,结合志愿者们日常参与志愿活动的次数、时长、积分排名以及居民满意度等方面情况,由曾都区民政局、通津桥社区、爱心格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评选出“最美志愿者”、“党员志愿先锋”,并开展积分兑换活动,爱心积分兑换制度将鼓励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巾帼志愿阳光服务站,实现社区公益志愿服务永久循环。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主管:随州市曾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722-3222419 E-mail:szzdzfw@163.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4213030010
鄂ICP备12012800号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29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