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南郊街道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项目年,更好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努力将南郊建设成全市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一)项目建设催生产业转型,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是加强调度,抓好经济指标运行。在各项指标上守“底线”、攀“高线”,积极对接相关企业,认真分析研判,进一步加强对规模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分析监测和调度,实时监测、动态跟踪,补短赶超、主动作为,为2023年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开门红”做好准备。
二是双园驱动,打造发展新高地。继续发挥工业领跑优势,坚持南郊创业孵化园、柳树淌工业园“双园驱动”,按照小园区、小格子布局小而精企业的定位,加快完成柳树淌工业园二期1平方公里产业规划布局,推进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镇属平台公司作用,利用专项债券资金加快南郊创业孵化园建设。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同步推进,招商专班瞄准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深入开展“胎招商”“链招商”“脑招商”“情招商”,招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小企业,坚定不移走好全域孵培、园区孵培、基地孵培发展模式,为南郊创业孵化园、柳树淌工业园二期招大引强、项目满园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优化服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点项目服务专班和柳树淌工业园项目建设指挥部协调服务作用,积极推进重点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加强跟踪对接南郊创业孵化园、展利环保、博大钢构二期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钰环专汽、弘德汽配、锐格物流、双龙印务等报建项目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和问题,持续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打造坚实的创业平台,真正当好“金牌店小二”,精心培育“南郊是一块风水宝地”金字招牌。
(二)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绘就村美民富新蓝图
一是整合资源,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结合主要发展产业加紧谋划,汇聚优势资源,引进市场主体,推进市民入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合作,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产、资金、资源或政府帮扶资金作价入股、资产托管、租赁、承包经营等形式,采取村企联合、村社共建等多种合作方式,共建仓储物流园、农业产业园、创新创业园、农业科技园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等项目,实现保底分红或按收入比例提成。
二是产业引领,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坚持规划引领,打造“一产业带三基地”,即羊子山村高效果蔬产业带、邓家老塆村吊瓜基地、毛家棚村鱼苗孵化基地、苏家寺村香稻基地。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谋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用好用活上级帮扶政策资金。进一步发展壮大乐鲜菌业、大自然苗木、海峡兰艺、盛亩采摘园等特色产业,发挥电商渠道优势,塑造地方品牌优势,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的转变,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打造美丽乡村风光带、特色农业产业带、农民群众致富带。
三是集聚智慧,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结合“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产业空间布局,找准找好村集体经济发展突破口,推动毛家棚村乡村旅游发展,以缤纷荷园赏荷和儿童乐园为主题,串联慧诚艾草种植合作社、鹿鸣亲子庄园、高家庄园、南泉民宿艺术群落、天作生态农场等,打造随州城郊游网红打卡地。联动邓家老塆村与谢家寨林场打造银杏公园乡村一日游景点,串联起共同缔造试点许家塆和银杏公园、盛亩采摘园、兰蕙园,以点带面发展近郊乡村一日游,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集农业现代化生产、农业观光旅游、果蔬采摘体验、田园农科实践、农业知识教育等系列服务的农文旅田园综合体,形成以产促业、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示范带,打造农旅融合聚集地。
(三)精准发力夯实民生基底,打造城乡融合新样板
一是建管并举,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持续开展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窗口创建行动,深入持久开展城乡环境秩序综合整治,下足“绣花功夫”,探索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在共同缔造美全域的要求下把好环境质量关。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山)长制、路长制,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巡查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查处惩治力度,通过严格整治,确保南郊河清、山绿、路净的美丽环境。
二是内外兼修,增强城市基础功能。以市、区重点项目为载体,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提升及通村公路硬化、扩宽、修复等民生工程;加快推进白云大道、南外环、齿轮一路、齿轮二路、齐鸣机械搬迁、擂鼓墩小学迁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邓家老塆村、红山头村、南烟墩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南郊福利院搬迁至原凉亭福利院项目;加快推进齿轮明渠实施生态化水体治理工程、解放西路炎帝大道至王福窑及沿线支路排水设施改造等工程;有序推进桃李春风小镇、青铜古镇、湖锦一号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合力建好城市之尾、乡村之首。
三是为民服务,提升城乡生活品质。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保补贴等各类惠民政策,推进各类保障“应保尽保”,办好业教保医水路信“民生保障七大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驿站等活动阵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科普宣传、关爱帮扶等志愿服务。开展好创业就业春风行动,让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增收。
(四)建强组织夯实战斗堡垒,谱写共建共享新篇章
一是加强学习,筑牢理论武装根基。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持续加强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以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专题读书班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运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及辅导材料,针对基层党员的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习,坚持不懈加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以素质提升为抓手,以实践锻炼为保障,不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二是上下联动,共同缔造美好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党建引领,用好“五共”方法,结合村(社区)、“两新”组织工作实际,将共同缔造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两城同创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着眼“小切口”、聚焦“细微处”,真正做到“把话筒交给群众”,做实做优邓家老塆村、羊子山村、毛家棚村共同缔造示范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示范点,示范带动各领域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办成一批得人心、暖民心的好事实事。
三是融合共建,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深度融合“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发挥综治中心信息化、智能化作用,注重从源头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提升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风险排查管控,深化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弘扬时代新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更好实现基层善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