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号议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4-11-24 21:00
  • 信息来源:曾都区卫生健康局
  • 审核人:曾都区
  • 【字体:
打印

尤国全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统筹区镇村三级服务体系的议案》已收悉。经综合意见,现答复如下:

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保证。曾都区以双向转诊、资源下沉、上下联动、提升服务为重点,坚持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充分发挥主城区区域优势,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积极主动推动曾都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聚焦“三个关键”,建立管理新体系

优化医共体管委会运行机制。在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拟定《曾都区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推进机制成员单位责任清单》,细化12个部门职责,建立议事决策机制。区卫健局牵头负责并承担日常工作,各地各相关部门认真配合,及时调整完善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统一行使政府办医、监管职能。2024年8月底前,对工作模式进行一次优化,进一步明确工作规则和单位职责。

重新组建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完成东城卫生院城南分院项目建设,并整体移交涢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西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阵地问题。将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设为曾都医院分院。2024年底前,将所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医共体统一管理。

进一步完善医共体管理机制。万店、何店、府河、洛阳镇卫生院和东城、涢水、西城、南郊、北郊街道及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事、财、物逐步过渡至医共体统一管理,保留独立法人,相对独立运行。成立由曾都医院、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医共体院务委员会。规划曾都区紧密型医共体办公区(曾都医院5号楼2、3楼),遴选专兼职人员31名集中办公,确保工作有序推进、稳步落实。自2024年起,上级转移支付和本级财政预算资金由医共体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统筹安排使用。医共体财务(运营)管理中心对各分院财务实行统一管理、分账核算,各分院的产权归属保持不变。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精确测算辖区内各医疗机构之间共同完成的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形成“公平合理、各方认同”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二、深化“三项改革”,完善运行新机制

大力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区委编办积极参与拟订医共体议事规则,在医共体管委会指导下,按照管好用活编制资源、充分发挥编制使用效益、切实保障医共体内人才有序交流的改革方向,计划下半年开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调研,客观评估论证,探索推行医共体内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备案管理”。区人社局将积极指导和支持卫健部门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等政策落地,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根据政策规定,做好人员调配,岗位聘用等方面工作,积极支持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

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区医保局积极争取并落实好可支配医保基金总额,建立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目前已在全区一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开通DIP支付模式,确保医保基金运行安全稳定。

实行药械统一采购配送管理。拟定《曾都区医共体药品耗材设备集中采购供应实施方案》,目前对方案进行完善和修订。成立药械管理中心,负责医共体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的统一采购、配送、管理与服务。完善医共体药械耗材遴选、采购、使用等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编制使用目录和采购计划,按程序按规定组织专家遴选,实行集中采购和带量采购。牵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高质量发展项目,推动曾都医院和基层机构分别建成“智慧化药房”和“标准化药房”,加强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指导。

三、实施“三项举措”,促进能力新提升

大力发展特色专科。深化医联体协作和专科联盟发展,依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学科优势促进曾都医院重点专科扩面,已签订23个专科联盟。曾都医院已创建省级重点专科2个(精神科、重症医学科) ,省级建设专科1个(眼科),市级重点专科20个(普通外科、妇科、检验科、骨科、护理、麻醉科、眼科、医学影像科、精神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儿科、呼吸内科、急诊医学、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临床药学、老年病科、院感),市级建设专科2个(信息科、健康管理中心)。2024年已经启动肾病内科、放射影像科、临床护理、临床药学创建工作,争取在现有特色专科基础上,再创2-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6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曾都医院重点帮扶每个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2个特色专科,目前已与万店镇卫生院建设口腔特色专科。争取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群众信赖的特色专科,再创一批全省百强特色科室。

推进医疗质量标准化同质化管理。成立医共体质控中心,制定医共体内十八项核心制度、护理质量管理、病案质量管理、院感质量管理等方面统一执行标准,优化各医疗机构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指标,加强交接班管理,规范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落实首诊负责制、外科及妇产科等科室手术授权及备案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医共体质控中心组织医疗、护理、院感、病案、药剂等相关专家每季度对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进行一次日常检查,检查问题通过《曾都区医共体同质化管理检查通报》反馈至各医疗机构,要求期限整改,未整改到位的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逐步实现医共体内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同等化。

切实强化医共体内资源共享。截止2024年7月医共体消毒供应中心为医共体成员单位消毒灭菌器械包、布包2683个,远程会诊18例,影像会诊中心DR阅片461例、CT诊断284例,心电中心远程诊断会诊2445例,病理中心病理切片诊断1330例,其中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病理标本79例,通过省级平台会诊18例,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辖区内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频次合计14325次,节省医疗费用金额173万元。组织开展卫健系统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作,精准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人才。支持卫健系统开展专题培训班,提升医疗人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一批实用型人才,落实引进人才住房购房、生活补贴等各项政策保障,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4名专家到曾都医院坐诊查房,曾都医院组织“1+2+N”专家团队对口支援成员单位专科建设、87名专家包保基层卫生院定向指导,下沉专家,帮扶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推动2个“湖北省百强特色科室”创建提速增效。2024年1-6月下派到医共体成员单位专家172人次,查房96次,带教手术4台次,坐诊50次,业务讲课24次,到基层义诊送医送药16次,指导专科建设47次。制定403个转诊目录,积极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格局。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1-6月各基层医疗机构向曾都医院转诊患者659人次,曾都医院下转患者至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3人次。

四、推进“三项服务”,创新协同新模式

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拟定《曾都区医共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曾都医院紧密型医共体龙头牵引作用,整合“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力量,组建“1+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65个。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由1名村干部(社区工作者)、1名曾都医院医生、1名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1名乡村医生组成,固定包干到村(社区)。团队按照“五定”原则(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规范)为包保村(社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曾都医院推选175名专科医生加入签约服务团队,每月固定2天以上时间到基层履约践约、义诊坐诊。同时,以曾都医院为纽带,推动医共体建设,省级医院、区级医院、基层卫生院上下联通,减轻老百姓看病就医负担,实现了家医签约团队“由基层医生为技术支撑”到“由综合医院医生为骨干力量”的转变,大幅提升了签约团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区疾控中心已独立开展工作。中心检验楼占地面积 3150平方米,配备11名工作人员,通过艾滋病实验室、核酸检测实验室及省CMA认证,已独立开展饮用水质监测、四小行业环境检测、传染病核酸检测等工作。成立曾都区传染病监测预警中心,配备13名工作人员,监测预警中心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建设了视频会议系统和监控调度系统,已接入定点医院,后续将接入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视频监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于4月25日正式启动,下一步将统筹相关资金,加强冷链运转工作建设,争取年内承担曾都区冷链运转和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疾控中心充分发挥官微、公众号小程序等疾控阵地,建立疾控信息发布、新闻舆论引导、社会宣传动员的工作机制,广泛普及疾控政策和科学知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有效应对重点传染病。针对近期传染病流行趋势,重点加强新冠疫情、登革热、百日咳、手足口、蜱传疾病、肠道传染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逐级开展防控知识培训,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关于传染病常见临床表现的培训,提高早发现能力,对疑似病例应检尽检,提高诊断能力。加强诊断试剂和救治药品储备,做好应对可能出现的救治高峰的准备。执法局配置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改善了执法条件,提高了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性优势。一是提高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三堂一室”建设,全区4个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立规范化的国医堂,其中洛阳镇卫生院、东城和北郊办事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命名为“湖北省示范国医堂”。洛阳卫生院、北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院方“国医堂”所取得成绩,从中医文化及基本布局、科室设置及设施配备、人才队伍及业务详情方面综合评估,积极申报省级“基层医疗机构百强特色科室”建设项目。曾都医院以吴绵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为依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区进行中医传承,总结中医经验,做好师带徒,服务广大基层群众,推动实现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看中医、看上好中医”。根据《省卫健委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部分)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组织曾都医院、曾都区中医医院、洛阳镇卫生院、府河镇卫生院、东城卫生院申报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项目6个。按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标准》积极创建《曾都区全国继承中医药工作示范区》。二是加强中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制定《曾都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方案》,依托曾都区中医院成立曾都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定期举办曾都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组织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6名临床执业医师参加“随州市第一期西医学中医第二阶段培训班”。三是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再走实。2024年上半年免费为9131名65岁以上老年人、5798名儿童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0-36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9.28%和38.88%。四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建设。通过“中医宣传日”和“科技活动周”举行大范围群众性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中医药政策、讲好荆楚中医药故事,持续营造全社会“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进一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让中医药惠及百姓,为人民健康服务。

五、做优“三个保障”,焕发发展新动能

建立稳定长效政府投入机制。区财政局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卫生健康方面政策文件,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支持曾都卫生健康各项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单位密切协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结合区级财力状况,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

构建区域一体化信息系统。市卫健委、区健局2024年4月17日在曾都医院召开“关于曾都医院市级一级化平台建设”现场专家会,主要针对“数据对接、功能融合”方面强化一体化建设。截止2024年7月已与‘随州市区域医疗数字一体化平台’完成76个数据集的对接;医院互联网服务平台入驻了‘健康随州’公众号;接入了全市统一的传染病上报系统;并依托曾都医院建设曾都区医共体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五大中心,目前消毒供应中心、远程会诊中心、远程影像会诊中心、心电中心、数智化病理中心已建立并正式运行。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落实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成员责任清单,确保医共体建设推进有力、高效有序。建立医共体建设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医共体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和院务委员会、“一办八中心”等内部工作机制、管理体制运行情况,考核结果与医保基金总额预付、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以及负责人员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由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议事决策机制,强化日常运行、人员管理、绩效考核、收入分配、内设科室和岗位设置等方面自主权,逐步实行医共体内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村卫生室人员资源、财务管理、设备管理、药品管理、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六统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