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四届三次会议第36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4-06-18 10:05
  • 信息来源:曾都区文化和旅游局
  • 审核人:曾都区
  • 【字体:
打印

孙雷骁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涵养城市气质赋能曾都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曾都在推动文化发展上做出了大量工作:

一是提升金色银杏品牌。立足“金色银杏、红色文化、古色村落、绿色生态”特色资源,成功举办“千年银杏谷·美好乡村生活节”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推进银杏谷旅游度假区建设,按照“生态引领、文化驱动、聚合联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编制相关规划,有序开展相关建设工作

二是充分挖掘曾都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擦亮红色文化品牌以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旧址纪念馆为中心,辐射连接周边十公里范围内的12处革命旧址群,利用九口堰红色阵地,带动周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深入挖掘街道、村(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配合推动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卓尔青铜古镇等文旅项目建设全力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展历史建筑调查摸底、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花园城市建设等工作,提升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成效。

三是将礼乐文化融入教育。在课后服务中融入礼乐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乐教育活动,对师生进行礼仪教育培训,将礼仪教育融入日常,具体到言行举止之中。每年举办体艺文化节,让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受到礼仪教育。

四是以非遗传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优化发展思路,立足曾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围绕曾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探索编制非遗研学路线大力开发文创产品,与景区、文旅项目合作,让非遗融入旅游,融入现代生活。青铜编钟复仿制品远销国内外,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110余场,并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文化汇演,囊获多项荣誉

五是持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开展群众文化大讲堂、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演出“大地欢歌·荆楚四季村晚”、“襄十随神·文旅走亲”城市群民间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

针对代表涵养“礼乐之城”的气质的建议,后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做起:

一是围绕“礼乐之城”,做好宣传营销工作。围绕礼乐”这一气质,整合曾都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打造曾都特色“礼乐之城”标识,制定宣传推广战略在城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配套建设礼乐文化景观雕塑让市民充分感受浓厚的礼乐文化氛围。对接礼仪行业、音乐行业等社会组织,积极组织承接“礼乐”相关主题的大型赛事或展演活动,同时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相关主题的文体活动。组织我区优秀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商业活动,将曾都的传统礼乐文化产品复仿制曾侯乙编钟、漆器制品展示给全国乃至全世界提升曾都影响力。

二是围绕“礼乐之城”,推动曾都文化产业的振兴。全力配合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再现曾国历史文化和礼乐文明,擂鼓墩大遗址公园、随州市博物馆、卓尔青铜古镇连片,形成一条独具曾随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观光线。加强与本地文创企业合作,围绕“礼乐文化”创新开发文旅产品,推出更多体现曾都礼乐气质的文创产品利用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及红色研学基地建设,设计推出系列红色教育经典课程做好红色教育培训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及上级奖励资金,吸引民间投资,在音乐、舞蹈、花鼓戏剧等方面,激励文艺精品创新迭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梳理曾都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利用好青铜器制作漆器制作两大基地,鼓励推陈出新,制作礼乐文创精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围绕“礼乐之城”,推动曾都城市治理。开展城市微空间改造行动,对城区“街头巷尾、边角地、桥下空间”等具有“消极空间”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间进行建设,在此设置礼乐相关景观雕塑,建立阅读场所、音乐空间等文化活动设施。各部门合力,在全区开展“全民学礼仪系列活动,营造全民“知礼、懂礼、学礼、用礼”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塑造高水平的城市文化形象。开展送礼乐文化入社区进校园等多样活动,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在街头、公园、社区、学校等场所举办各类音乐、礼仪文化活动,将礼仪文化融入日常,让曾都处处散发浓郁的礼乐文化气息。

感谢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及建议,涵养城市气质,打造“礼乐之城”非一朝一夕,需结合随州市及曾都区整体战略规划,同时也需政府多部门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进。我们也期盼经过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礼乐之城”的气质浸润整个曾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