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曾都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力度的建议。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写进每年的政府的工作报告,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当中;区文旅局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夯实社区文化建设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区财政局拨付资金492万元,用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工程、文化广场提档升级、各街道(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各类社区文化建设;区人社局拟为每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设立1个公益文化岗位,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二是基层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力度。何店镇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文化工作,构建“党建+网格”模式,整合党员、网格信息员、志愿者力量,调动居民积极性,扩大服务范围,社区文化建设更加有力;经济开发区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大社区文化宣传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孝等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养,丰富社区功能。
二、关于整合好社区文化资源的建议。一是构建了以总馆-镇(办、管委会)分馆-村(社区)的三级体系。目前已建成文化分馆、图书分馆、健身馆20个。文化分馆配备有电子钢琴、85英寸数字化平台电视屏、10种以上健身器材以及各种文体器材;图书分馆配备有数字化管理系统以及各类图书等设备,实行统借统还;近年分三次为每个社区及社区文艺团队配备音响共计350余台;为每个乡镇、社区、村组配套建有文体广场,简易戏台、宣传栏、文化器材、广播器材、体育设施器材(含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套体育健身器材)等;在村(社区)都建有农家书屋,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累计配送图书共90种50余万册;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北郊街道八里岔社区配套建成了高标准的老年人活动室、青少年图书室、楚风社区配套建成了演出室。黄龙社区正在筹备建设高标准的街心公园;洛阳镇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年完成18个村(居)每月放映1场电影,全年达192场;南郊街道依托红色驿站、文体广场、农家书屋、日间照料中心等阵地,打造贯通南郊的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科技科普平台和文化服务平台。
三、关于做好各类文化人才的吸纳培养的建议。区群艺馆通过“曾都区群众文化大讲堂”系列培训活动,在曾都文旅平台、微信公众号、特抱抱APP上开展线上直播间,线下开展舞蹈、声乐、书法美术、摄影、非遗手工、阅读分享、展览等活动30余次。培训人数达16万人次以上;北郊街道通过社区网格员入户宣传的过程中,进一步搜集摸排有特长的文艺人才信息,并积极联系参与各类文艺活动;涢水街道自发组织“飞歌合唱团”“星火志愿服务”等文艺团体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
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曾都区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有社会文艺团队105个,其中广场舞团队85个,综合艺术团队10个,歌唱团队5个,旗袍艺术团队5个,涌现了心连心艺术团、芳华艺术团、神韵舞蹈队等一大批有特色的文艺团队,有音乐舞蹈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二胡协会、广场舞协会等10余个文艺类协会。对繁荣文化事业,培养文艺骨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着力提升社区文化的吸引力的建议。一是组织了各类活动。形成了区-镇(办、管委会)-社区(村)三级文化活动联动,地区性和地域性活动之间拉动,大中小活动互动的全面发展态势。承办了送文化下乡系列活动、“我门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大地欢歌·荆楚四季村晚”“党的声音到我家”文化惠民暨百姓宣讲系列活动、“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曾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社会文艺团队展演、“书香曾都 全民阅读”活动,“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广场舞大赛等大型文化50余场。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覆盖全年各个时段,实现了品牌文化活动常年化、常态化。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连续举办。二是推广社区文化。何店镇王家河社区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精神内涵,整合妇女儿童之家、农家书屋、快乐儿童家园等基础设施,搭建民欢大舞台。讲好乡村故事、打造文化产品;涢水街道着力打造涢水社区“爱耋家·爱叠加”“五彩科技 筑梦未来”特色品牌、风光社区邻里系特色品牌、前进社区“五心”志愿服务,使社区文化能够各具特色,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开展图书阅读推广进社区活动,与社区建立了图书流通点,在社区开展展阅读推广,每个社区至少捐书1000余册。全年累计开展各类阅读活动100余场,形成了群众文化活动新局面。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社区文化工作的支持与参与,希望您今后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推进曾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