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多雨、潮湿的环境。小麦各生育阶段都可被赤霉病菌感染,引起苗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而以穗腐发生为普遍,危害重。穗腐是病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侵入,在灌浆期到乳熟期显症。初期在小穗颍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再蔓延到临近小穗,病小穗枯黄。气候潮湿时,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产生粉红色霉层;空气干燥时,病小穗枯白,不产生霉层。病菌侵染穗茎或穗轴时,侵染点变为褐色,以上穗部枯死变为白穗。后期病部可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造成小麦产量下降。除了对小麦造成严重减产外,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影响种用价值。该病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在给小麦的产量造成损失的同时,还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主的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的危害。
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免疫力下降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间
小麦齐穗至盛花期这5-7天是赤霉病防治的窗口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以后多次用药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一般小麦杨花株率达5-10%时,应及时施药防治;如防控后遇阴雨、且高温天气、杨花时间长,抓住雨停的间隙防治,隔5-7天防治一次,连续用药2-3次,以确保防控效果。
3、防治措施
(1)选用优良品种。要选用抗耐病的优良品种,采用“四冠”拌种,降低发病率。
(2)适时早播。要适时早播,尽量避开4月下旬-5月中旬多雨、高温天气,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健身栽培,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化学防控。在小麦初花期用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氟唑菌酰、叶菌唑、戊唑醇、多菌灵等复配制剂,按说明书推荐用量加水喷雾。同时也可结合小麦的“一喷三防”技术,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叶面喷肥混合施用,确保防治效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曾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